原标题:一条河治理背后的“三张账单”
编者按
历经18个月、540多天,海口治水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终于被拿下了!
8月12日,海口宣布经过一年半的治理,美舍河水质常态下达到V类水及以上标准。同时,凤翔湿地公园生态科普馆也正式开馆。
2017年2月,海口市选取污染程度高、跨越最长的美舍河作为突破口,以河长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全面推进水体治理。不到两年,美舍河从生态负资产变身城市新名片。而海口也以美舍河为示范全面推进城市水体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机制共创、社会共治、人民共享”的治理之道。
从12日起,本报将推出美舍河治理系列报道,系统展示美舍河治理成果及经验,敬请关注。
美舍河,从南至北穿城而过,静静滋养着海口人,不管春秋、无论朝暮。
如果一年前,海口提出要把全市污染的河流治理好,让市民像童年时把脚放在河里嬉戏、玩耍,把河周边打造成“水清、岸绿、景美、民乐”的生态公园,很多人不会相信。但一年后,海口市民亲眼目睹了美舍河水质、生态、景观点滴变化,大家知道实现这个目标已不再遥远。
这一年多来,“坚强的信念+科学的路径+正确的方法”让美舍河短期内有了变化、中期内取得了成效,长期内巩固了成果。美舍河治理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助推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的共赢。
经济账 科学治理效果持续 环境改善提升品质
水体治理,动用的是政府的财政资金。此次美舍河治水的钱是怎么花的?这笔钱是否花得值?是很多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美舍河的治理使海口城市品质、形象得到整体提升,收获了经济效益,是经营城市理念的生动体现。”海口市水务局局长蔡能浩从科学性、溢价性、节约性、可持续性4个方面解读了美舍河治理背后的经济账单。
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口人,20年间,蔡能浩见证了美舍河的多次治理。1992年,海口市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全面整治美舍河,建水泥墙、水泥硬底,将河道拓宽至25米到30米;2000年,在美舍河建2.3千米示范段工程,清理河道淤泥,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美化;2006年12月,出动机械150多台,在美舍河清理淤泥约3.76万立方米……因过去美舍河的治理手段主要通过末端截污、硬化河道和清淤等传统模式展开,没有根本解决排水管道结构性缺陷和排水口不完善问题。
去年2月,海口开启城市更新7大板块的首场“战役”——美舍河治水,将生态修复理念融入水体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治理方法。经过一年半的治理,美舍河水质常态下达到V类水及以上标准,超前完成考核目标。
蔡能浩说,科学的治理方法让海口从反复治理的老路中走了出来,不仅净化城市水体,而且带动了周边商贸区的快速发展。
三角梅、大叶油草、椰子树……在美舍河沿岸,处处可见海南本地的植被。“以大叶油草为例,相比于台湾草,其采购成本从每平方米20元减少到6元,养护成本也减少了一半以上。”曾担任海口市治水办综合组组长的王亚琴介绍,在美舍河凤翔公园的修建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木与设施,体现本地特色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
“要实现美舍河的长治久清,日后的管理比治理更重要。”海口市水务局水务处处长谭晓茹介绍,在治理模式方面,海口创新采用了“PPP(公私合营)+EPC(总承包)+跟踪审计+全程监管”模式。和PPP公司签署15年的运营协议,按效付费,保障水环境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
生态账 打造水体治理范本 建立全民生态思维
美舍河的治理既是把生态资源转换成生态资产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全民建立生态思维、树立生态观念、提高生态素养的课堂。
在凤翔公园东南侧的坡地上,有一处占地1.4万平方米的8级人工梯田净化湿地。走进看,美人蕉、睡莲、再力花,每一块地都种上了不同的水生植物。
除了是生态景观,梯田湿地更是一座靠生态做工的污水处理厂,可通过生物净化作用,降解水中污染物。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海绵城市建设分院景观设计室主任张建乔介绍,梯田湿地每层高80厘米,从上而下分别是植被、种植土、生物净化填料、细石子、粗石子。现在公园周边小区的生活污水被收集至此,在预处理设备中进行预处理后,流入美舍河。
通过湿地处理后的中水、雨水,都将成为美舍河的景观补水。“近期可日处理0.5万吨的生活污水,远期可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海南天泰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坤说。
人工梯田湿地同时具有低能耗、低成本的优势。经测算,污水处理厂、租用一体化设备、梯田湿地处理一吨污水的成本分别为0.95元/吨、1.2元/吨、0.2元/吨,梯田湿地经济成本优势明显。
在美舍河成功种植红树林是此次生态治水中的一大“惊喜”。红树林不仅具有净化水体,营造生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还可以成为海口这座滨海城市的特色景观。
去年3月开始,5个示范段中,除了高铁桥下和凤翔公园两段,海口还在长堤路、振兴路、文明路、白龙路、国兴路附近河段分批种下红树植物。
然而,红树林更大的意义在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后,国家之间可购买碳排放指标,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价值补偿。研究表明,红树林系统固碳能力为地球生态类型之最。“种在美舍河里的红树林就是‘金山银山’!”海口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刚说。
民生账 增加亲水休闲空间 重塑人与水的关系
喝的水是否健康?河湖水是否干净、可亲近?有没有造成内涝……这些都是城市居民对于周边水体最为关注的问题。海口在美舍河的治理过程中,始终把人的感受放在重要位置,以达到人与水关系的重塑。
8月12日下午,海口又迎来一场大雨。在海口市第七中学校门口,积水在雨后一个小时就退了。七中校长王梅男记得,由于学校紧挨着美舍河,且地势低洼,以前无论大雨小雨,学校门口都会涝。
在美舍河治水施工中,专家指导施工方在河边挖了一方小池,调整校门口空坪的坡度。小雨时,坪里的雨水能向小池汇集;大雨时,小池蓄满后,雨水漫过河边小道,再直接流进河里。经过海绵化改造,七中门口再也没出现过严重内涝。
如今的美舍河,水体自净能力正在提升,水体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4项指标全面达标。每到周末,凤翔公园的停车场都停得满满当当,阳光草坪上有很多放风筝、奔跑嬉戏的孩童。
琼山区府城镇迈瀛村紧挨着凤翔公园,公园修建好后,很多村民养成了健身、锻炼的好习惯。村民周海强把家里一楼整修后,开了一间小卖部卖椰子、茶水,生意很是红火。“公园的建成让整个村庄的精神风貌都得到了提升。”海口市琼山区凤翔街道工委书记何晓涛说。
从过去的黑臭水体到如今的城市湿地、景观公园,美舍河治理工程为市民提供了更多休憩空间。美舍河凤翔公园成为集湿地观光、市民休闲、科普教育、滨水游憩、生态保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
人和水变得亲近的同时,水安全也得到保障。谭晓茹介绍,美舍河治理在控源截污的同时,强调扩大河流的行洪面,从河流断面来看,原来的长方形成了现在下窄上宽的梯形,加大了分洪力度。“行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高到24年一遇。”
“海口将以水生态修复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价值,通过强化水资源保护,推进城市海绵化改造,打造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促进‘人、水、城’的和谐发展。”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张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