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的蔬菜田间,铺开长长一排蓝色的民政救灾帐篷。帐篷末端,有一顶“自制”帐篷:在一顶折叠伞的四周围着塑料广告布。
8月14日,当地民众在救灾帐篷内搭建临时床铺。 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其中一块黑色的塑料布上写着“2010,纪念通海大地震40周年”。在这顶“自制”帐篷内住着76岁的向海仙与她全家人。
继8月13日凌晨发生5.0级地震后,8月14日凌晨3时50分,云南省通海县再次发生5.0级地震。而在48年前,通海曾发生过一次7.8级大地震。
向海仙老人告诉记者,13日凌晨地震后,全家跑出房屋后就没回去过,“我们经历过更大的地震,吓怕了。”
通海到石屏区域是云南省强震活动频度较高区域,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6、7级强震,最大地震是1970年在通海发生的7.8级地震,也是云南省有仪器记载以来最大的地震。
1970年大地震发生那年,向海仙28岁,有三个孩子。她的丈夫和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在那次地震中遇难。
“我是从土墙瓦砾中爬出来,捡回一条命。”向海仙说,当时通海贫穷,大家住的都是土坯瓦房,大地震后的通海“伤痕累累”。
此后的岁月,她一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现在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家,全家一共七口人。”
经历过一次大地震,向海仙知道长辈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14日凌晨,5.0级地震再次来袭,住在帐篷内,她的小孙女被吓哭紧紧抱着妈妈,向海仙安慰所有人,“一家人在一起,不怕。”她还告诉记者,“昨晚和他们说了很多过去的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经历过那次大地震的通海人仍然心有余悸。如今,大多数人虽住在砖混结构小楼中,但他们这几天都打算夜宿户外。除住在救灾帐篷外,有不少人睡在自家的车内,也有将装运蔬菜的农用三轮打扫干净,铺上被褥,当作临时避震所。
通海是云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县和西南地区蔬菜集散地,每天大量产自通海的蔬菜通过冷链车供应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区,并出口到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
近年来,依靠种植蔬菜,通海人盖起砖混结构小楼,购置了私家车,这里现在是块富庶之地。
震后,通海县城内大多商店闭门歇业,部分外来者暂时离开此地避震,但有大量救援人员和爱心人士从各方赶来。
在一个储存蔬菜的冷库外,“90后”杨帆和亲戚朋友正在搬运蔬菜装车发往上海。她说,“这两天连续地震,外地工人都回老家避震,只有召集自家人来发货。”(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