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苏 » 正文

全球报道:安置小区设民俗馆 南通给进城上楼农民归属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1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安置小区设民俗馆 南通给进城上楼农民归属感8月5日,南通市唐闸街道高店社区,住进安置小区的农民欢天喜地之余,也有一

原标题:安置小区设民俗馆 南通给进城上楼农民归属感

8月5日,南通市唐闸街道高店社区,住进安置小区的农民欢天喜地之余,也有一些老人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葛志明瞅着屋里的钉耙、锄头、推车等老物件,长叹一口气,“以后怕是再也用不上了!”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失地农民“洗脚进城”,田园牧歌逐渐消失于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像老葛这样的农民,与其说是舍不得曾经赖以生存的耕作农具,毋宁说是舍不下那份浓浓的“乡愁”。

钉耙锄头,城市小区有新家

“老奶奶,这是做什么的?”“这是‘小布机’,织布的,奶奶年轻时使得可好啦!”“那个呢?”……8月6日,一帮小学生走进南通市观音山新城盘香沟社区民俗馆,立马被馆藏的一件件稀罕物件所吸引。

800多平方米的馆内,分为农田耕作区、老宅堂屋展示厅、旧居卧室展示厅等10个主题展区。小到一张粮票、一枚钱币,大到一把锄头、一架织机……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老物件不下万件。

“这台织布机就是我家的,搬迁前我还经常用,看到它就像看到了‘过去’。”被小朋友们缠住的袁明珠老人义务当起了解说员。她感慨道,曾经的观音山地区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纺织业,而织娘们的“乡愁”就寄托在这一台台织机上。

不同于盘香沟把“乡愁”请进民俗馆,高店社区将“乡愁”收进一间间“小密室”,不仅让农民看得见,还能时不时拿出来过把瘾。

“农民搬进安置小区,钉耙啊、锄头啊等农具,没几个舍得扔的。”社区党总支书记秦菊香笑着说,不肯扔,又没地放咋办?社区想了个好主意,将每个单元底楼楼梯下的闲置空间利用起来,隔出68间储物间,所有的老物件交由物业统一编号登记、统一管理,既留住“乡愁”,又避免这些老物件乱堆乱放。

类似安放农民“乡愁”的民俗馆、储物间,已成南通安置小区的标配。崇川区综推办主任施宏生介绍,过去,安置小区建设必须配套商超、公园、图书室、农贸市场、社区医院等,让进城农民享受到现代城市的便捷与文明。现在则又加上一条——配套民俗主题文化馆,让农民的“乡愁”有寄托的场所。

杂乱“乡愁”,让城市管理犯愁

走进狼山镇街道安置小区城山家园,到处草木葱郁,鲜花怒放,仿佛置身一个优美的小公园,不少居民在树荫下健身、散步。“别看现在小区环境井然有序,过去可不是这样,那些打包进城的‘乡愁’,曾经最让小区管理犯愁,当时没几家物业管理公司愿意接手安置小区物管。”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秀清指着眼前的绿地介绍,原先这儿是毁绿种菜的重灾区,整个小区就是一片农家菜园。

“过去炒菜烧汤要搁点蒜葱,自家房前屋后随便掐。进了城呢,得上市场花钱买,农民不愿意。” 陈秀清回顾道,当时小区绿化都是按照城市园林绿化的标准配建的,但农民不理解,总觉得这些空地还是种点菜啥的方便实惠。没过两个月,小区里三四万平方米的绿地几乎被瓜分殆尽,大部分被改造成居民种菜、种蒜的“自留地”。“2014年社区下狠心整治,光是从绿化带里清理出的蔬菜,就前前后后装满了七八百辆农用车。”

更让人犯愁的是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从湖北来南通工作的崔佳明对此深有体会。2013年,他看中了刚交付不久、又是街道示范小区的汇景新苑安置小区,买下一套房。可没过几年,示范小区就沦为“问题小区”。“除了满楼道乱堆乱放的农具、林立的违章搭建、遍地的‘菜园子’,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办红白喜事,大白天里吹吹打打,三天两头就闹一次,实在受不了。”无奈之下,崔佳明只得选择卖房子“走人”。

“合情合理的风俗传统需要尊重,但一些遗风陋习绝不能听任在小区里蔓延。”南通市房管局局长刘洪坦言,农民一朝“洗脚进城”,脚上难免“沾着泥”“带着土”。如果处理不好风俗传统与小区管理之间的关系,安置小区十有八九“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四年没法住”。

变堵为疏,此心安处是吾乡

8月2日,南通观河华府小区500平方米的“红白喜事堂”装修一新并对外开放。“今后居民家有红白喜事,可统一在这里办理,我们的要求是节俭、文明、不扰民。”新胜社区党委书记周平介绍。

类似的便民场所已成为南通安置小区的一项标配。“根治不良旧俗,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刀切!”南通民俗文化专家王宇明认为,农民进城,有不少生产、生活习惯和习俗,不是一时半会说改就能彻底改掉的,硬性堵,只会伤害农民感情,给人心里添堵。“在安置小区配建民俗馆、红白喜事堂,是变‘堵’为‘疏’的好办法,既能引导农民向居民过渡,又为农民的乡愁乡情安了个家。”

对于如何安放“乡愁”,不少安置小区创意迭出——在小区空地开辟“开心农场”,供居民种菜;“复活”老地名,增加社区里的乡土元素;办百家宴,逢年过节组织居民聚餐,拉近邻里关系……

“刚刚‘进城上楼’的农民,对于新环境普遍在情感上缺乏认同感、归属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此心安处是吾乡”——城市安置小区不光要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满足物质需求,农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样不能忽视。如火如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获得大众的情感认同。(贲腾 徐超 陈明)

(责编:萧潇、张鑫)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