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得空儿,我就缝缝箱包,累了就歇歇,家里啥事儿都不耽误。”日前,邢台临西县临西镇陈庄村村民陈维春,坐在缝纫机前乐呵呵地说,他的左腿残疾多年,行动不便,83岁的老母亲患有股骨头坏死,也要他来照料,有了这台缝纫机,今年就可以脱贫了。
对陈维春来说,外出打工显然不现实。去年6月,有人利用村里闲弃多年的校舍开了一家小厂子,这是临西镇从保定引来的一个小厂子,吕梦是厂子的老板。她说,根据村民意愿,可以集中上班,也可以把缝纫机搬回家,“时间自由,按件计酬。”经镇包村干部吕继常和县供电公司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田建国协调,陈维春家有了第一台缝纫机。
“每个月能挣五六百块钱,加上镇里发的补贴,一个月至少能落1000元。”陈维春说,这个活儿最大的好处,就是挣钱的同时还不耽误照顾老人。
临西镇副镇长高建强说,开在村里的这些小厂子因其小,被人形象地誉为“细胞工厂”。镇里目前还有269人未脱贫,主要是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近七成。很多农户家里有劳动力,但因为需要照料家人,脱不开身,“细胞工厂”让他们守着家人也能挣钱,“刚开始操作不熟练,挣得少,镇里会补贴激励,保证贫困户一个月能挣到1000元。”
和陈维春境遇类似,西马鸣堂村的孙秀霞,爱人患有小脑萎缩,孩子年幼,家里只能靠她支撑,债台高筑。但因爱人病重,床前无法离人,她干着急没办法。村里开了一家生产帽子的小厂后,家里就添了一台缝纫机。她只要得空,就开机加工,每月能挣五六百元。同村的杨桂玲也是这种情况。她的老伴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她无法出门打工,自从在村里的小厂干上活儿,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东倪庄村有家生产箱包的“细胞工厂”,厂方负责把布料送到贫困户家中。56岁、患有心脏病的李兰玉负责裁边,一天下来能挣二三十元,镇里再给点补贴,加上“五保金”,老两口今年也将脱贫。
目前,仅在临西镇就有8个村建起了扶贫“细胞工厂”。高建强说,“细胞工厂”的核心在于将扶贫触角延伸到家,给贫困户送原料、送设备、送技术,然后回收成品,贫困户不投钱、无风险,足不出户就可以把钱赚。
为了吸引更多客商进驻,县里在水电、场地、招工、贷款等方面全力扶持。吕梦说,她准备在另一个村再开一家“细胞工厂”,自己挣钱的同时还能帮助贫困户,一举两得。
目前,已有来自北京、浙江、保定等地的40多家省内外企业落户临西。(记者邢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