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医者
我省16人和2个家庭医生团队获评“大美医者”称号
8月19日,我们将迎来首个中国医师节,值此之际,我省第二届大美医者评选也落下帷幕,16人和2个家庭医生团队获评“大美医者”称号。他们中既有大医院的知名专家,也有边远乡村的医生,既有护理工作者,也有公共卫生人员,但无论他们来自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生命之树”的守护者。
去年,我省人均寿命达到76.9岁,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项健康指标排在了西部前列。在这些数字和成绩的背后,是我省70多万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在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我省第二届“大美医者”称号获得者,感受他们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用精湛的医技救死扶伤的动人故事。□本报记者石小宏
医技精湛
为重症患者开辟生命的绿色通道
8月11日,在手术台上做完7个小时的肝移植手术后,已是中午1点,省人民医院临床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洪吉回到医生办公室,草草吃了点饭,又匆忙来到病房,查看刚做完移植手术的患者。
器官移植在全球至今仍是高精尖的手术之一,像这样的肺、肝、肾等大器官移植手术在我省早已开展,而这也得益于我省有一大批医术高超的医生,获得此次“大美医者”称号的医生中,杨洪吉、郎锦义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用精湛的技术和辛勤的付出,为身患重症的病人开辟生命的绿色通道。
细算起来,杨洪吉从事器官移植手术已有20多年历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在加拿大的杨洪吉便从事着器官移植相关研究。后来,他放弃了当地优厚的待遇,来到省人民医院。
“现在,一年要做130多台移植手术。”杨洪吉告诉记者,他最难忘的还是2009年的12月的那一次。当时,绵竹35岁的男子刘顺军因车祸导致脑死亡,家人决定捐出他的器官。当时,脑死亡的器官移植在我国还没有先例,杨洪吉顶着各种压力,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仁心仁术诠释医者大爱。省肿瘤医院的放化疗专家郎锦义,每天的回家时间几乎都在晚上9点多以后。郎锦义告诉记者,因为从事的是肿瘤治疗,每每看到患者绝望的目光,都会促使自己挤出更多时间来努力医治每位患者。2014年,2岁多的藏族孩子小布患上了骶尾部恶性畸胎瘤,郎锦义为其制定了一整套的放化疗方案,克服了小儿放疗制动、体位固定等实际难题,经过6周化疗和25次左右的放疗,4个月后,小布摆脱了肿瘤顺利出院。
扎根基层
用默默付出筑牢健康服务“网底”
有人用“金字塔”来形容健康保障体系,塔基就是预防保健和对常见病的防范。在我省70多万医务工作者中,基层医务人员是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默默坚守在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基层疾控部门……为广大群众织就基层健康的保护网。
常年在高原为当地群众守卫健康的“大美医者”谭晓琴,就是我省千千万万基层医务人员中的一个。
2010年12月,谭晓琴在成都被查出肺癌,那年她只有27岁,作为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卫生院院长,当时她有两个选择,一是安心养病,一是留在乡上边治病边继续为村民服务,谭晓琴毅然选择了后者。她辞去了院长职务,成为了一名普通医生,坚守在卫生院继续为乡亲们的健康服务。“现在边远地区缺乏医疗人员,我在这里还能为大家做些有益的事。”谭晓琴说。
和谭晓琴一样,来自西昌市疾控中心的“大美医者”宋本莉的心思几乎都放在乡村的疾病预防,尤其是艾滋病的防控上。对传染病防治这个当初很多人都不愿干的职业,宋本莉一干就是21年。一次,当她得知一位40多岁的妇女感染艾滋病住院,且心灰意冷时,她立即赶到医院,又联系上患者的儿子,花了很大功夫说服患者接受专业机构的治疗。她还想方设法采取与家属恳谈、艾滋病人联欢、专家心理咨询、感染者现身说法等办法,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也正是有了像谭晓琴、宋本莉这样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努力,去年我省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53.33/10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2.9%,各类疫苗报告接种率达95%以上。
积极创新
研发成果让无数患者受益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对我省的广大医务人员来说,不断冲击医学难题,是他们共同追逐的目标。
凡在华西医院做过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费用简直就是同类手术中的“白菜价”。而这“低价”手术的背后,就是“大美医者”华西医院胃肠外科周总光教授创新带来的结果。2000年,周总光在全世界最早探索直肠癌微创化保肛,为此他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每年有超过20万直肠癌患者从中获益。
如果说周总光教授用创新为患者带来了低价高质的手术,“大美医者”省医院护士长张静则用发明为患者带来了方便。至今,这位护士长已累计申报了10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和6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成功转让了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华西口腔医院的“大美医者”于海洋教授,针对我国口腔修复工艺学教育的落后局面,明确提出了我国口腔修复工艺学的本科教育模式和内容,联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主编开发了与国外同步、并适合我国现状的系列教材。
我省医务人员追求医疗科技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就在去年,全国首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落户四川。2017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科研项目299项,发表SCI论文2118篇,获得专利43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