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在“康桥”却不识徐志摩,“中国式游学”究竟学了啥?
对不少中国中小学生而言,暑期到海外游学已成趋势。但应该怎么游,应该学什么,可能多数家长和学生在参加游学之前心里都没数。
在游学概念起源地之一的英国,游学市场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形成成熟的监管和运作体系,游学产品丰富多元,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国际学生参加。在剑桥这个游学团必到之地,记者近日切身感受到“中国式游学”与英国本土游学产品的差异,也听到不少中国家长和老师对游学方式的思考。
只游无学真“值”吗
“徐志摩是谁啊?”一个十多岁的中国孩子站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徐志摩诗碑前发出这样的疑问。他身边是几个和他一样年龄大小的中国孩子,但他们的领队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自顾挥动手中的旗子,用中文喊:“两分钟拍照,拍完到桥上集合。”
剑桥各大院校一到暑假就被各类游学团“攻陷”,面积不大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中国孩子和家长,恍惚间会令人错以为身处中国大学里。记者在国王学院的知名“景点”徐志摩诗碑前停留不到十分钟,就遇到三波中国游学团。
第一波是一个来自成都的“亲子游学团”,家长陪孩子参团,大部分活动一起参加。“孩子每人5万元人民币,家长4万元。上周在伦敦上课,有老师用中文给孩子讲英国的历史文化,家长们去参观博物馆。本周就是一起出伦敦到周边城市游玩。”团里一个妈妈告诉记者。在家长的提示下,一些孩子开始当场背诵起《再别康桥》。
第二波游学团,即前文提到的那波,团里没有家长,由一个貌似导游的中国领队带着,来去匆匆。团里一个孩子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就是走常规游览路线,没有课堂学习安排。
第三波游学团的孩子也没有家长陪同,背着统一的背包。领队老师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来自北京、山东等地的高中,之前互不认识,国内组团出发,到伦敦的营地学校后先测试英文成绩,按语言水平分班,与其他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们一起学习生活,周末安排到剑桥大学等地参观。
▲中国学生到剑桥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新加坡《南华早报》)
不难看出,这些中国游学团质量良莠不齐。“含金量”高的团有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课程安排;“含金量”低的由完全不具备教育资质的旅行社组织,名为游学,实则只游无学;还有的则是中西结合,明显针对中国近年来快速膨胀的市场需求,属于“中国式游学”。
在伦敦从事多年教育留学中介工作的王峻说,每年暑假涌入牛津、剑桥大学的中国游学团大多是由中国学校或文化中介机构组织,再与英国的教育或商业接待机构对接,产品内容五花八门,以访校为主。有的结合了英国本土游学项目的形式,有的则只学了一些皮毛,与真正优秀的游学产品差距很大。
有意思的是,记者采访到的中国家长、学生和老师无一例外都认为他们参加的游学团“值了”。“现在报一个普通的出境游团到英国也要几万元一个人,这个游学团吃住条件都不错,还可以学英国的历史文化,孩子大人一起增长见识,不亏呀。”成都“亲子游学团”的一位妈妈对记者说。
“我觉得有意思,认识新朋友,游览新景点,还有机会和同龄人练英语口语。如果有机会,我肯定再来。”一位戴着眼镜的高中女生说。
游学应重教育属性
那么,英国流行的游学产品是什么样?
在与国王学院相邻的圣凯瑟琳学院里,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华裔女孩刘令云正和游学团的伙伴们依依惜别。这20个年龄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自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希腊等地,参加的是英国最知名的游学项目之一“牛津罗亚尔学院夏季学校”。
过去两周里,他们以剑桥圣凯瑟琳学院为营地,吃、住、学都在古老校园里,平均每天上三节课,授课老师都来自英国各知名大学。
▲剑桥圣凯瑟琳学院
记者了解到,这个游学项目创立于14年前。学生通过网站直接报名,选择参加的时间和心仪的课程,然后按课程分班,进入位于牛津、剑桥、伦敦、圣安德鲁斯等不同地点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师资、课程、食宿和大部分课余活动由项目组织方统筹安排。为期两周的游学项目费用4000多英镑,为期四周的收费8000多英镑。
“我觉得这个游学项目最棒的部分是可以在真正的英国大学校园里生活,听大学老师用大学的授课方式上课,体验和感受大学的学术氛围。”刘令云告诉记者。
她这次选择了数学、科学和演讲三门课,都是她在美国学校里没有选修的课程,而且明年即将考大学的她也没有申请英国的大学,而是会继续留在美国念书。她说,到英国游学只为丰富自己的课程认知体验。
刘令云说,这个游学项目的课堂时间大约占到百分之五十,还需要完成论文等作业,而课余“游”的时间并不是单纯游览,而是参加辩论、演出、集体去伦敦西区看戏剧等活动。
英国的暑期游学项目属于教育产品,必须由具备教育资质的机构组织开办,经英国文化协会、英国国际学校协会等独立机构的认证,对师资、时间安排、安全措施等实施监管,以保障游学产品的质量和声誉。
仔细甄别理性看待
英国留学机构“伦敦私人办公室”表示,英国游学市场虽然整体质量有保障,但也不排除少数机构打着监管擦边球,以游学为幌子挣钱。
▲国王学院
对此,王峻建议:第一,有经济实力的中国家长越来越多,但任何市场都有水分,家长要仔细甄别挑选。第二,“游学再好,也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家长要尊重孩子意愿”。她说自己在工作中接触过一些“带着怨气来游学的中国孩子”,他们对海外旅行没兴趣,也没有意愿来到英国留学,结果在家长强迫下来,却什么都不想体验。第三,随着游学参与者低龄化趋势明显,中国家长对低龄孩子参加游学的效果要理性看待,不能期望过高。
在采访中,记者也感受到多数中国家长和老师们对游学有清醒的看法。
来自深圳的邱老师说:“我们不期望学生通过这一次短时间的游学就有明显改变,他们年龄尚小,三观尚未确立。”她说,参与这样的游学,对中国学生和家长都是一种考验。“很多学生是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长,过集体生活,他们需要学习如何独立生活,如何与不同文化的家庭相处、沟通,遇到矛盾如何处理,这些都有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反而有不少家长不适应。目前中国社会出现很多‘熊孩子’事件,其实是与家长分不开。家长对孩子不够信任,不够放手,过分看重学习而忽视生活和社交能力的培养,这类问题确实也在游学旅途中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