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8月20日电 (记者江南)中心花园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标准的塑胶跑道、草坪球场,多媒体教室,直饮水设备……抬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一所只有145名学生的小规模学校。“过去我们学校都是危旧房,经过改造,现在条件不比城里的学校差。”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中心小学校长刘建平说。
位于浙南山区的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两山夹一水”的地貌导致县域出现不少小规模学校。全县16所农村学校中,百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10所;15人以下的微小班级占全县农村教学班的六成以上。近年来,景宁因地制宜,通过一系列“草根措施”,对山区农村小规模学校“变撤为改”,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变撤为改”,优化校舍布局。景宁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改造提升全县小规模学校。充分利用教室“剩余面积”,设置阅读区、学习区、书法区、电脑区,打造个性、舒适、温馨、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改造,实现小规模学校校园网络、班级多媒体、塑胶运动场、食堂宿舍设备配置升级全覆盖。
“强基固本”,保障师资力量。为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景宁相继出台农村特岗教师津贴、乡村教师津贴等系列政策。根据地域远近、教龄长短、职称高低,每位乡村教师每月可享受600元至1300元不等的津贴。建立城乡教师双向互助机制,通过县城学校名师支教、专业教师走教、全科教师培养,解决小规模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小班特色”,提升教育质量。从2006年起,景宁先后推进3轮小规模学校教学改革,“确保每个孩子受到关爱,确保每个孩子差异发展,确保每个孩子都不掉队”。从实际出发,制定15条农村微班教学常规,实施个性化教学。通过实施分组学习、分层教学、当面批改辅导作业和多元评价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创设“一校一品”校园环境,“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促均衡”,像大均小学的“葫芦丝”、标溪小学的“抖空竹”、大际小学的“花样跳绳”、郑坑小学的“畲族剪纸”等,都已成为学校特色项目。
“暖心工程”,推进教育公平。通过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子沟通热线、代理家长等平台,关爱服务留守儿童。每位寄宿生可免费享受每天三餐加课间点心的“爱心营养餐”。投入500余万元为农村学校安装直饮水机,改造浴室,配备木质床、学生棉被、高山学校空调,让山里的孩子每天喝上直饮水、冬天洗上热水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