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苏 » 正文

全球报道:南京美丽乡村建设让百万农民多元增收 大步奔小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2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南京美丽乡村建设让百万农民多元增收 大步奔小康上月底,江宁黄龙岘茶文化村农家乐老板邢有龙放下生意,带着妻子去了趟

原标题:南京美丽乡村建设让百万农民多元增收 大步奔小康

上月底,江宁黄龙岘茶文化村农家乐老板邢有龙放下生意,带着妻子去了趟贵州,来了一次双人10日游。自从2013年回乡创业,旅游就成了夫妻俩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一年忙到头,趁农家乐生意淡季出去转一圈,放松放松。”邢有龙乐呵呵地说。

作为全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典型,邢有龙曾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全家年收入四五十万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南京,类似邢有龙这样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改变生活的农民还有很多。南京美丽乡村建设,不仅彰显了独特的乡村生态,更为农民打开了广阔的致富空间,全市150万勤劳朴实的农民正向高水平全面小康大步迈进。

从“卖不掉”到“不愁卖”

农产品变旅游商品附加值大增

8月,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茶厂厂长吴世忠盘点今年茶叶收成,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往年,500亩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少的每家几分田,多的数亩田。因为种植分散,缺少品牌,茶叶一直卖不上价钱。

2016年起,江宁打造溪田田园综合体,统一流转了茶园土地,注册了“溪田”品牌,并统一管理模式,采用人工除草,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捕捉害虫则使用灯光诱虫器、黏虫板,确保茶叶的优质、健康、安全。

“以前一斤茶叶四五百元,价格虽低,还要四处托人找关系。”吴世忠说,如今完全不同,溪田雨花茶获得今年全市雨花茶评比金奖,每斤茶叶售价1200元,虽然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但一点不愁卖。

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了大众休闲需求,大量游客涌入乡村,乡村的农副产品成了抢手的旅游商品,销路不愁,附加值大增。在六合区龙袍街道长江渔村,绿水青山不仅是这座渔村的自然基底,也是村民致富圆梦的源泉。当地重点发展旅游产业,2017年,全村2700多人依靠旅游人均增收5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2280元。村民程斌回乡创业开起农家乐,生意红火,年收入达到40万元。他说:“光靠餐饮不可能赚太多,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游客购买我们本地的土特产。”他向村民收购草鸡、草鸡蛋、咸货等,价格公道,带动了乡亲们增收。溪田茶叶、六合草鸡蛋“不再为销路发愁”,得益于我市紧扣特色产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全市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电子商务等美丽业态,把农村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出逃”到“回归”

十多万外出务工农民返乡

45岁的何英凯至今还记得五六年前高淳区蒋山村的模样:砖瓦厂的烟囱冒着白烟,天空总是灰蒙蒙一片;门前水沟漂浮着各种垃圾,蚊蝇乱飞。他和其他年轻人几乎像逃一样离开了家乡,外出或打工或创业。

蒋山村本是江南秀丽之地。“南京之南在高淳,高淳之南在蒋山。”这个苏皖交界的边陲小村,东边群山环抱,层峦叠翠,西面傍着“日出斗金,夜出斗银”的固城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但村内环境脏乱差,村庄日渐空心化,还是让年轻人选择“出逃”寻找出路。

这一切,从2013年村里打造美丽乡村时起了变化。根据市、区的部署,当地为小山村修建了全新道路,村庄收拾村容村貌,系统挖掘、梳理了当地汉代墓葬、唐朝驿道、南宋祠堂、明清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将城里人稀罕的好生态、好空气、好故事加工成了一桌“乡村大餐”。

一拨接一拨的城里游客慕名而来,村民出路豁然开朗。何英凯很快回到村里,收购当地芦笋深加工后制作成芦笋茶。鲜芦笋数十元一斤,加工成芦笋茶每斤可以卖到2000元。

今年初,何英凯又在当地种植了西瓜、圣女果、草莓,吸引游客前来采摘,其中仅西瓜每亩年收入就可达一两万元。

市委农工委统计显示,近年来像何英凯这样返乡就业、创业的村民,全市共有十多万人,他们原本在异乡打工、创业,一年四季很难顾家。美丽乡村建设,打开了乡村发展空间,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创业机会,同时还能兼顾家庭。

“十多万农民回归乡村,有效解决了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市委农工委统筹处处长陈佩弦说。

从“单一”到“多元”

美丽乡村人均收入高于全市7000元

从销售农副产品,到开办农家乐、民宿等,全市150万农民正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开辟了多元化增收致富途径。

江宁汤家家村村民陈女士将老房子出租给别人开民宿,年租金5万元。平时她联合其他村民在多家民宿帮忙保洁,打扫房间、清洗床单,月月有工资。此外,她的丈夫在当地经营一家肉铺,几项相加,家庭年收入稳超10万元。

记者了解到,和苏州、无锡农民的收入相比,南京农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上。3项收入差距的背后,反映了我市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而全市大力推动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逐步补齐拉长这一短板。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市委市政府立足需求、创新供给,积极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养老、教育体验等功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注重三产融合,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完善农庄、农园的休闲旅游功能,举办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全市已建成市级农家乐专业村38个,餐位超过4万个。涌现出浦口雨发、六合巴布洛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的典范。

——注重业态创新,积极培育美丽乡村“+家庭农场”“+健康怡养”“+休闲度假”等新型业态,鼓励利用闲置宅院发展乡村民宿。目前全市拥有精品民宿200余家,床位超过3000个。

——注重吸引城市资本和创客下乡,目前全市有1000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2500多家,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农民7000多元,农家乐经营户户均年收入超25万元。(马立 周爱明 李都 陆子豪)

(责编:唐璐璐、张鑫)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