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报道:民生难点就是医改重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2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民生难点就是医改重点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破题,到着力构建起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改革框架

原标题:民生难点就是医改重点

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破题,到着力构建起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改革框架,近年来,作为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安徽在医改上不断推进。

2015年4月1日,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开始实施,安徽省立医院先行先试,率先将体制机制改革挺在前面。那么,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安徽省立医院到底闯出了怎样一条“康庄大道”,又积累了哪些可复制可借鉴的医改经验?

日前,安徽省立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接受了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专访,结合医院的探索实践,直面改革难点,回顾改革经历,提出破解之道。

夯基层,让“健康红利”惠及基层百姓

过去,安徽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卫服务“薄弱在基层,短板在农村”,这样既使“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又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民生难点,就是医改重点。“破解大医院‘拥堵病’,建立有序的就医秩序,关键是要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布局。”刘同柱介绍,近年来,安徽省立医院不断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并以分级诊疗为突破口,畅通患者转诊、医疗信息流通渠道,让“健康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为了加强对基层医院的支援,安徽省立医院与69家县市级医院建立起网络医院,与43家县级医院成立医疗联合体,通过共同搭建高端远程诊疗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大病不出基层”的目标。

“通过医联体的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同时也探索分级诊疗的模式。”刘同柱说,作为县级医院,要保证大病不出县,而对于三甲医院来说,就是要保证疑难病不出省。

“走下去、请上来、联起来。”在医联体基础上,安徽省立医院还托管了颍上县人民医院和长丰县人民医院,以及合肥市望湖城社区服务中心和滨湖省直医院。“通过医联体的建设,使得基层患者回流,大大缓解了三级医院的压力,也切实缓解了百姓看病难问题。”刘同柱如是说。

对于看病贵的难题,安徽省立医院通过严格落实控制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占比、耗材占比和人员支出占比等措施来破解,“医院不能靠卖药挣钱,而是要通过医疗服务收费,来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刘同柱分析道,让医药价格回归合理,让医院和医生靠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吃饭,从而引导医务人员因病施治,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补短板,优势互补助力医院自身建设

2017年12月23日,安徽省立医院以直属附属的方式并入中国科大,命名为中国科大附一院,同时保留安徽省立医院的名称。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同日挂牌。

虽然开启“校院融合”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融合发展的成效显而易见。在刘同柱看来,“挂牌成立中国科大附一院,这对安徽省立医院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国科大尽管没有医学院,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科研能力强,加上大学的科研教学平台,对医院整体发展会有更好的支撑。”刘同柱说,同时安徽省立医院临床上的大量数据又为中国科大基础研究提供了资料,临床出现的问题由中国科大的学者和医院的专家共同攻关,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科大的理论研究和安徽省立医院的临床研究相得益彰,深度融合。

谈到与中国科大的合并,最让刘同柱欣慰的是吸引人才的平台,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提升了,而且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据介绍,挂牌这大半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柔性引进5名院士,长江学者高水平的科研和临床人才的加入,对医院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强特色,把专科优势发挥淋漓尽致

近年来,随着院区的逐步完善,中国科大附一院“1+5”的集团化发展模式日趋成型,南区以心脑血管为主,西区则侧重于肿瘤专科、滨湖院区重点关注养老康复和高端医疗……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提倡差异化发展,把每个专科做精做细的同时,也能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刘同柱分析说。

从过去的“大而全”,转向现在的“优而精”,该如何推进?“关键是培养特色专科,增强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刘同柱表示。

据他透露,中国科大附一院正在攻关脑血管和肿瘤两个疑难病提升工程项目,每个项目国家支持资金1.5亿元,专门用于学科水平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医院还成立了肿瘤专科医联体、感染病专科医联体,并正在积极组建危重病专科医联体。

“培养一批优势学科,对整个医院整体诊疗水平将有很大帮助。目前,医院每年投资6000万元,全部用于学科建设。”在刘同柱看来,就是医院少盖一栋楼,也要让学科建设显示出勃勃生机。

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共有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1个省“十二五”临床重点专科及4个培育专科。另外,在团队打造上,汇聚了5支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4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以及5个国家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专业。

提服务,疏通梗阻力争医改新成效

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难就难在这项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涉及多项政府职能的协调,涉及基本民生的保障,关系到千家万户。

在过去,老百姓讲看病难,除了看不上,还有门难进、脸难看的成分,这一直以来也是病患就医的一个痛点。

近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牢牢牵住“医疗服务”这个牛鼻子,直面医院在服务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医疗服务建设作为医院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

“改善服务,目的就是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中国科大附一院在门诊批量投入300多台自助设备,实现办卡、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功能于一体,极大方便了群众就诊,改善了就医感受。同时,借力“互联网+”,提供微信、支付宝等多种预约方式,推进预约诊疗,有效减少候诊时间。

此外,医院还通过智慧医院建设,实现了病患从导诊到挂号,从缴费到看病拿药的一体化电子化流程,几乎颠覆了过去传统的就医模式。“大部分流程都能在自助终端机上完成,甚至在手机上就能办理,让病人不用排队。”刘同柱说。

就医效率的大大提升,只是中国科大附一院在医改路上的一小步。近三年来,通过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控制患者费用,医院衡量病人负担的两项指标:每门诊人次和每出院病人的费用,基本持平甚至出现下降趋势,在给医保节约了大量资金的同时,也给病人节省了就诊费用。

“从治病为导向,转向健康为导向,不断推出各项优质服务,医改后,大处方、过度治疗少了,服务项目多了,老百姓对医院的信任度提升了。”对医改带来的变化,刘同柱深有感触。

“改革深一步,群众获益就多一点。从病人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病人需要的地方做起,这样才能提高患者就医感受,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刘同柱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不断地改进就医流程,改善服务态度,增加人文关怀,为的就是让患者来医院就医更方便。 

(责编:关飞、郭宇)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