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美国监督员进驻中企,这场"胯下之辱"中国如何应对?
中国星空-2乘波体高超音速飞行器
中美第三波次互征关税已经启动,美国于8月23日宣布对16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一分钟后中国随即宣布对等量的美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川普此前暗示,可能会对2000亿美元的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
此前分析称,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目的之一是瞄准中国科技强国计划的产业范围。但美欧专家认为,贸易战无法阻止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
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詹姆斯·金奇(James Kynge)发表评论表示,美国的干预会放慢中国科技进步的上升势头,触及中国的一些痛处,但不会阻止中国的前进。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企业会降低对美国科技的依赖,寻找来自欧洲、日韩和中国台湾的替代品。
英国专家称,中国已经认识到,“美国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可靠的经济伙伴,依赖他们风险太高”。中国可以在长期战略上摆脱对美国进口产品的依赖,一是靠减少供应链对美国产品的依赖,二是在人工智能、5G通讯、物联网、自动驾驶汽车和新电池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在7年后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詹姆斯·金奇还补充到,由于中国购买的美国产品中的大部分是美国企业在中国制造的,中国减少对美依赖的难度不会太高。中国去年购买的美国公司产品中,价值2500亿美元的产品在中国制造,而直接从美国进口的产品只有1300亿美元。
这一点在美国近日举行的听证会上得到体现。美国国会召集100多位企业代表就对中国商品加税征集意见,超过90%以上企业表示反对,原因就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里的难以替代的角色。
美国企业代表直言,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短期内无法找到代替生产来源,部分公司在印度、越南、墨西哥寻求替代选项,但产能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此外,中国供应商在技术能力上具有比之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的优势。如果仅瞄准中国,他国竞争者可以购买中国商品进行加工,不仅提高对美竞争力,也能转口售往美国。
另外,经历高科技领域的“芯片”之痛,中国正在大力扶植科技“软肋”——半导体产业。荷兰国际集团(ING)亚太研究部门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卡内尔(Robert Carnell)认为,贸易战不会打消中国对科技产业的支持。
浙江大学教授道格拉斯·富勒(Douglas Fuller)认为,美国与其试图用关税遏制,不如加大本国的科技投入。富勒认为,关税对与中国科技产品的出口不会产生太大效果,因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高科技产品并不多——中国公司还不足以成熟到可以在美国市场竞争,而华为等中国电讯制造业巨头已经被美国的种种政策限制挡在门外。“美国真的应该从自身出发,为保持竞争力决定把重点放在什么地方。”
虽然这张图是表情包,但军事领域仍是中美差距最大的领域之一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中国从2000到2010年的研发投入平均每年增长20%,2010到2015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4%,而美国在同一时间段的年平均投入增长率仅为4%。2015年,中国的研发投入达到了4090亿美元,逐渐接近美国的4950亿美元。专家预计,中国的研发投资可能在2018年年底超过美国。
8月24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宣布任命华盛顿律师罗斯科·霍华德(Roscoe C. Howard Jr.)为中兴公司特别合规协调员(SCC)。对霍华德的任命是美国对中兴一系列惩罚措施的要求。
罗斯在声明中赞扬了霍华德的丰富经验。罗斯说:“霍华德对公司合规领域非常精通,曾作为联邦检察官审理过100多起此类案件,并帮助私营部门解决合规和商业伦理问题。作为特别合规协调员,霍华德将协调、监督、评估和报告中兴及其全球子公司和关联公司遵守美国出口管制法律的情况。”
霍华德承诺将认真履行职责。他说:“我和我的团队将保持警惕,确保中兴通讯遵守美国所有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
经过断“芯”事件,中国意识到了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卧薪尝胆弥补不足应是中美战略竞争不可避免这一趋势之下的理性选项。中美竞争非一朝一夕所能结束,练好内功弥补短板,谁的软肋更少潜力挖掘得更深,谁的胜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