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将为深圳带来8.47亿立方米原水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备受各界关注。昨日,深圳特区报记者走进位于光明新区公明水库供水调蓄工程处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部,近距离了解工程最新进展。目前,试验段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将为即将正式开工的主体工程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高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来到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部,迎面第一间办公房就是BIM(建筑信息模型)中心。“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广东水电二局工程师沈曙阳向记者介绍。
踏上BIM VR(虚拟现实)体验台,戴上VR眼镜,手握操作柄,关于“三维”的感受才更加真切——只要轻点按钮,VR就带领记者“走进”工地任意角落。
“VR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施工环境和过程,也可以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业务流程培训,对‘错、漏、碰、缺’进行检测等。”沈曙阳介绍,除此之外,BIM可以直观表达出复杂节点的细部构造,在施工场地布置优化、施工方案模拟改善等方面有很多用处。“BIM的本质是实现各个工种之间的信息充分利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的。”
每环拼装管片重达16吨
距离BIM中心大约200米,就是工程试验段项目出发井1#。记者戴好安全帽,在工程人员陪同下来到井边,17米的井深大约有五六层楼高,比记者通过VR看到的场景更感宏伟。
步入井底,沿着已经拼装好的6米多高的管道往里走,盾构机运转的声音越来越近。在操作间,3块屏幕分别显示着盾构VMT导向系统、掘进系统、盾尾间隙、主推千斤顶行程等有关参数,两位盾构机手密切地关注着机器的运行状态。
广东水电二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经理部负责人杨泽端介绍,管道最前方是盾构机,掘进时通过液压马达驱动刀盘旋转,被切削下来的渣土充满泥土仓,再通过螺旋输送机排送到皮带输送机上,最终通过竖井吊运送到地面;后面是拼装机,通过它可以实现管片的机械拼装。
原来,这么长的输水管道实际上是一环一环拼装起来的。每一环由6片钢筋混凝土制成管片围合而成。每一环管片内径5.7米,外径6.0米,厚度0.3米,幅宽1.5米,总重量约16吨。
这么重的管片如果用人工方式安装,其困难可想而知,而与盾构机密切配合的拼装机解决了这一难题。只见拼装机将管片吊起,随着拼装机的旋转,一片管片就贴合到盾构机刚刚挖掘好的管壁上了,然后再由人工进行调整和螺栓连接。而全部过程都可以从位于地面的控制中心实时监控。
“正因为有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地下施工面同时只要十几个人即可完成操作。正常施工后,每天可以推进和拼装十几米。”杨泽端说。
试验段为主体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据了解,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不仅是广东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还将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管道调水工程。工程绝大部分采用地下深埋盾构建设方式以及深层管道输水方式,且要穿越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号称“地质博物馆”的珠三角地区,这在全国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极为罕见。
“为了全面试验工程所需新技术、新工艺,给主体工程积累宝贵案例与经验,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指导与部署,经广东省有关部门批准,试验段项目于2017年10月先行启动。深圳公明水库区域的水文、地质环境非常适合试验的目标。”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指挥部罗田分部副部长闫军南介绍,在过去10个月时间里,试验段相继完成了项目开工、出发井1#施工、接收井2#施工、两馆两中心建设、“五大控制”落地等重要工作。特别是今年6月28日,该工程首台盾构机成功始发,拉开了盾构隧洞掘进的序幕。随着盾构机从出发井1#向接收井2#逐步掘进,339米的结构性试验段即将贯通,预计1327米长的工艺性试验段将于11月21日开始掘进施工。
闫军南表示,试验段为工程全线施工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案例与数据库资源。“下一步,我们将对首条结构性试验段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即将全面开工建设的主体工程提供技术参考。”(记者 方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