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报道:男子高处坠落医护人员彻夜救治10小时 有人累到趴凳子上就睡着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3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男子高处坠落,巨型血栓险夺命 数十医生联手,奋战一夜焕生机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ICU、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麻醉
原标题:男子高处坠落,巨型血栓险夺命 数十医生联手,奋战一夜焕生机

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ICU、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30多位医生,连夜奋战10个小时,取出两个巨型“夺命”血栓,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昨天,安医大一附院多学科联合,利用重症医学的“神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救治一名巨大肺栓塞患者。

男子高处坠落肺部巨型血栓险夺命

8月28日深夜,一名中年男子被紧急送到安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念见到他时,已是呼吸窘迫,一喘一喘地非常痛苦,吸氧也不能有效缓解。男子名叫何洋(化名),45岁,8月初不慎从高空坠落导致胸椎骨折、脊髓损伤并伴有截瘫。在外地医院手术之后,何洋转到合肥某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不想却突发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于是再度转院。

收治何洋后,重症医学科立即给他上了呼吸机,症状有效缓解。可第二天,他的病情突变,从“无创”到“有创”,呼吸机也失效了。“他这是急性肺栓塞,之后的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左肺有一个长20厘米、宽2厘米的巨型血栓,右肺的血栓也有10厘米长、宽1厘米。”刘念说,何洋肺部的血栓是个“巨无霸”,几乎将血管完全堵死,已经引发心肺衰竭,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

多学科数十医生合作“神器”ECMO焕生机

为了给何洋争取“生机”,安医大一附院决定使用“神器”——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多学科协作救治。

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邵敏说,ECMO技术其实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学名为体外膜肺氧合,是当前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难度高,要求复杂,需要多学科配合。在心脏手术期间,体外循环可以短期完全替代心肺,而可以实施心内直视手术,这一“神器”能临时代替心肺工作,为部分濒临死亡的患者赢得救治时间和机会,但技术复杂,是代表一家医院危重症急救水平的硬指标。

“简单说,就是给患者添个‘人工肺’、‘人工心’。‘人工心’将血液从人体内泵出,经过‘人工肺’过滤,引入氧气,去除二氧化碳,再输回体内。”刘念解释。当“人工心肺”运行时,患者衰竭的心、肺可以暂时“休息”并进行治疗,等逐渐恢复之后就能“交接上岗”了,“相当于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心肺恢复争取时间。”

29日晚,确定“人工心肺”治疗方案之后,安医大一附院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对何洋的“生死营救”拉开“大幕”。

晚上8点多,重症医学科团队实施穿刺,将一根0.7厘米的导管,从何洋大腿动脉送入心脏,开通静脉通道。连接“人工心肺”,可开机运行后,心循环“不达标”,紧急抗休克、稳定血压等,顺利“闯关”。午夜12点,何洋被送入手术室,心血管外科团队进行血管造影,为取栓手术“导航”。凌晨1:30,断开“人工心肺”,心外科团队进行心脏“不停跳”取栓手术,3个多小时后,两个巨型“夺命”血栓成功取出。麻醉科、输血科全程保障。

凌晨6点,何洋被送回ICU病房,呼吸、心跳正常,血压稳定。邵敏称,若是能顺利度过72小时“危险期”,他就真正康复了。

启动“应急程序”后,相关科室的30多名医护人员立即待命,坚持守护10个小时。这中间,累极、困极了,他们就趁着手术间隙小憩一会儿,等下一场手术开始又精神抖擞地工作。

看到照片里,医护人员坐在冰冷的地上靠墙而睡,或是身体僵直地趴靠在椅背上睡觉,很多人都说“太辛苦”“很心疼”。可刘念却觉得没啥,这样的场景对医护人员来说几乎是常态,早就已经习惯了。

江默 记者 杨赛君

(责编:关飞、郭宇)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