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山东 » 正文

全球报道:西方舆论关于中非关系的论调很少基于确凿的事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8-31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西方舆论关于中非关系的论调很少基于确凿的事实本报记者不久前采访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国际政治

原标题:西方舆论关于中非关系的论调很少基于确凿的事实

本报记者不久前采访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中非研究所主任黛博拉·布拉缇格姆。她表示,美国政客对于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很多看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西方舆论关于中非关系的论调很少基于确凿的事实。

布拉缇格姆首先向记者谈及了她近期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有人指责中国的贷款方式破坏了非洲的经济发展,增加了非洲的债务,且几乎没有创造工作机会。布拉缇格姆在文中运用实际案例和数据对上述不实说法一一予以驳斥。

布拉缇格姆研究中非议题近40年,出版了大量有关中非的研究成果,例如《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等书籍。

布拉缇格姆称,她的研究团队一直在努力构建中国贷款数据库,初步统计,2000年至2016年,中国向非洲政府提供的贷款总额累计为1020亿美元。“目前一些非洲国家出现了债务问题,但我不认为这是贷款方故意为之造成的”。事实上,“中国的贷款正在助力非洲发展”,她表示,中国的贷款一般都有较低利率和较长还款期,为非洲严重的基础设施缺口提供资金,在一个逾6亿人无法获得电力的大陆上,40%的中国贷款用于发电和输电项目,另有30%被用于更新非洲落后的基础设施,电力和运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投资。

布拉缇格姆还表示,中国公司正在创造就业机会,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有至少3/4的工人来自当地。从商业角度上看这样做有道理,与过去几十年来将工厂迁至中国的美国和欧洲企业一样,中国企业现在将自己的制造业外包给低成本国家,“我一直对中非合作的未来抱有乐观态度,并且认为这依然是非常有益的、互惠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政府赞助中国企业去非洲购买大量土地,输送很多中国农民去非洲种植粮食,然后再把这些粮食运回中国。布拉缇格姆认为这完全不符合事实。

“我做了学者该做的事,没有继续散播假新闻,而是建立了一个研究项目。” 布拉缇格姆告诉记者,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团队整理了一个数据库,包括57个案例,内容为传闻中国企业或政府已经收购或在谈购买大型(超过500公顷)非洲农田,如果这些媒体报道全都是真实的,这将占据非常惊人的600万公顷,占非洲总耕地面积的1%。

布拉缇格姆及其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追踪每一个案例,从马达加斯加到莫桑比克,从津巴布韦到赞比亚,事实证明,这些故事的近1/3都是虚假的,中国企业实际购买的土地总量仅为24万公顷,占报道数量的4%。“事实上,非洲目前仍然是食物短缺地区,还要从亚洲进口粮食。大规模购买土地和中国农民被运往非洲为中国种植粮食的故事大多是胡编乱造。” 布拉缇格姆说。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能源领域投资迅速增加,西方不少舆论认为中国在非洲投资的首要目标是资源。对此,布拉缇格姆称,石油和矿产品在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活动中的确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能源投资并非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最重要领域,“我看到了一个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一个非洲的成功故事”。

她表示,许多非洲国家没有经历过经济结构转型,基本上仍然是农业和初级商品生产国,所以他们和外界的贸易关系就是这样的,更多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就像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改革一样,中国以前也出口石油和煤炭原材料,很快成了世界工厂,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非洲国家还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也没有实现经济多元化,仍然在生产原材料。

当记者问及为何一直坚持研究中非议题并澄清大量有关西方舆论对中国在非活动的不实报道时,布拉缇格姆说,最初是出于好奇,但发现有很多失实的观点和报道,“我想把正确的东西说出来,此外,我认为美中关系非常重要,但这应该建立在事实和证据之上,而不是被扭曲的实际情况”。

(本报华盛顿电)

(责编:王吉全、胡洪林)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