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及其团队的技术研发优势在新零售市场找到了广阔空间
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人会与“小贩机器人”互动,其中的七成会购买商品
长相:高约1.2米、重约50公斤、长得胖嘟嘟
操作:点击叫停、选择商品、二维码付款
》》》职业新名片
姓名:黄山
职业:“小贩机器人”研发者
为成都喝彩:成都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在同等薪资条件下,高素质人才不容易流失,这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客观优势。同时,成都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供应。
从业感悟:之所以进入这个行业,是基于我们认可机器人是未来人们必然会习惯的、广泛存在于每个生活场景中的新型终端。人工智能是一个机会,因为它是一个高技术壁垒的行业,不容易被巨头迅速复制。
》》》职业新故事
8月31日,“小贩机器人”的商业计划书亮相京蓉新经济企业联合路演活动。据主办方之一的洪泰智造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种全新的新零售机器人,由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随后,记者在越凡创新的办公室内见到了这个高约1.2米、重约50公斤、长得胖嘟嘟的“小贩机器人”。
据了解,它可以自主穿梭在有消费需求的公共场合。在它经过你身边时,只需用手摸一下它,它便会停下来。消费者在选定商品、扫描二维码付款后,它就会把相应的商品送到你的手中。同时,它还能通过生物识别,在大型商场、游乐场等复杂环境中主动寻找目标顾客,投其所好地进行产品推销,并准确收集到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员工在“小贩机器人”经过时走上前去,点了一下屏幕,它便停住了。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选择页面,该员工点击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之后,再扫描二维码进行付款,几秒钟之后,购买的商品便通过机器人顶部的出货口送出。记者测算了一下,整个操作过程其实只有3步,点击叫停、选择商品、二维码付款,只用了不到10秒的时间。
双重功能 不仅卖货还能搞推销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测试,在单层近2万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运行期间,‘小贩机器人’平均每110秒就能卖出一件商品。而在其他类似场景中运行的数据则显示,平均每台机器人每天至少要销售150件商品。这是传统自动贩卖机的3至5倍。”“小贩机器人”的研发者、越凡创新创始人、CEO黄山这样向记者介绍道。
在黄山看来,“小贩机器人”不仅是零售商品刚需场景中的小贩,更是高效的推销员。她表示,这种移动的携带货物的机器人对消费者有着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和客流转化能力。“我们在商业街区中的营销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人流会与机器人发生互动。而在这些互动的人群中,有七成会购买推广的商品。消费者反馈的电子调查问卷则显示,大部分消费者都表示与机器人的互动体验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欲望,并且改变了他们对于推销行为的抗拒态度。”黄山分析道,相较于传统的推销员,“小贩机器人”可以携带更多的货物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可以让更大范围内的潜在消费者在受到广告刺激的当下就体验到商品。
“同时,由于机器人收集信息、大数据处理能力天然强于人类,‘小贩机器人’可以更高效准确地捕捉到消费者的反馈。”黄山举例分析道,“小贩机器人”可以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判断消费者性别、年龄、情绪等,寻找潜在客户和回头客,完成主动推销。例如,为30岁以上的用户推荐矿泉水,为30岁以下的用户推荐可乐。不仅如此,“小贩机器人”一次性可以装载100余件商品。而它所用的电池跟特斯拉所用的电池一样,具有较长的续航能力,充电一次,可以持续在外行进6至8个小时,而当电量下降到20%的时候,它便会“走”回充电桩给自己充电。
智能运行 身体各部位协调作业
要让一个身高1.2米、体重50公斤的机器人流畅地行走和避障、寻找用户并进行智能化的判断和应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那么“小贩机器人”又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黄山告诉记者,其实它跟人一样,拥有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和脚等构造,各个部位准确灵敏协调作业,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据了解,“小贩机器人”的“大脑”其实是三台电脑,一台负责跟用户进行交互,一台负责逻辑分析进行决策,还有一台负责导航和避障。它还有四种“眼睛”,即激光雷达、超声波、深度相机和双目相机。通过四种“眼睛”收集0.3米至25米范围内的信息,这使它可以轻松地通过极窄的通道。它的“耳朵”和“嘴巴”则是头顶上的屏幕,通过屏幕接受用户发出的需求,并与之进行互动。它的“脚”则由4个轮子组成,两个受力轮,负责前进后退及方向的掌控,两个支撑轮,可以360度旋转,配合两个受力轮进行工作。
不同于人的是,“小贩机器人”的“手”则长在身体内部,是一个出货系统。而这几个身体部位又是如何进行协作的呢?黄山介绍道,“小贩机器人”在行进的过程中,通过“眼睛”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并把相应的信息传输给“大脑”,“大脑”进行分析决策后,再指导“脚”的运作去寻找人群、躲避障碍。当用户触发购买系统的时候,就是“嘴巴”和“耳朵”起作用的时候了,通过“嘴巴”和“耳朵”与用户进行交流后,“大脑”会发出“递出商品”的指令,身体内部的“手”就会将相应的商品送到出货口。
技术落地 找到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5年,还在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的黄山及其团队成员研发了一款“羽毛球机器人”,能够自动跟踪羽毛球落点挥拍过网,即使与高手过招也不落下风。当年,李克强总理来成都视察时,听说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机器人,也曾饶有兴致地跟它过了招。
“当时,总理在鼓励我们大学生创新创业之外,还问了我对机器人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准备将产品卖到哪里去,成本是多少,产品定价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并提醒我创业要关注市场。”谈及“小贩机器人”的诞生,黄山告诉记者,总理当年的话让她印象极为深刻,也让他们尝试将团队从技术研发转变为产品化团队,积极寻找适合技术落地的最广阔的市场空间。
“人工智能要长出手脚,成为智能机器人,老百姓才能近距离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与便利。”在黄山看来,机器人“Robot”的概念诞生了近百年的时间,但实用的机器人长期停留在工业领域,跟机械设备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流程执行。
而她则将目光投向了新零售市场。“商铺零售空间只占商场面积40%,剩下60%的空间用于人流。智能机器人移动售货,既不会占用人流空间,还拓展了零售空间,是新零售营销和服务升级的一大利器。”黄山正是看到这一点,决定带领团队转战新零售,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从去年6月立项,到验证产品功能、试运行样品机、优化产品功能,再到今年3月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产品,黄山的团队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今年3月到8月,我们一直在做前期生产的储备以及市场客户的培育。目前已有近百家客户前来洽谈,短期的需求超过3000台。未来,我们还会基于不同的场景,赋予‘小贩机器人’更多的便民服务功能。”
》》》记者手记
成都人工智能越来越“能”
成都不仅诞生了越凡创新的“小贩机器人”,还有成都英博格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熊猫外形的机器人“奥叮”,这是一款家庭智能服务机器人,不仅能够陪伴家里的儿童、老人,还可以提供视频监控、照明、安防等智能家居场景应用。而在四川大学华西-希氏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中心,还诞生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消化内镜影像领域取得的突破性产品——人工智能消化内镜。通过内镜,可以实时“看”到患者消化系统状况,对于消化内镜下的多种疾病判定准确度达到了95%左右。
而就在今年7月,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创业服务平台洪泰智造工场再次加码成都:洪泰智造中心落户龙泉驿,同时宣布成立洪泰智造(成都)基金,该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定位于为西部地区的成长期科技企业服务。事实上,早在2015年,洪泰基金就进入了成都;2016年,洪泰基金成立了成都洪泰智造工场,服务于初创期科技企业。而作为洪泰智造工场的升级版本,洪泰智造中心主要面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三个赛道的成长期科技企业服务。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我们在全球的智造工场都面临着空间不足的情况。”洪泰智造工场合伙人、副总裁李强强表示,智造工场在成都启动3个月内就服务了20多个创业团队,早已饱和,不得不暂停筛选创业团队入驻。
今年5月,我市印发了《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成都将力争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初步建成中西部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和产业化高地。目标数字折射发展势头。作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成都人工智能发展风头正劲,越来越“能”。
》》》专家新观察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安晖:
成都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机器代人’这个概念不是以任务为中心而把人淘汰掉,而是以人为中心用机器协助人更好地完成任务。”日前,安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起“机器换人”,他更倾向于使用“机器代人”这个概念。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虽然在某些工作环境中使用机器人,会导致原有的工作岗位减少甚至消失,但同时也会提供更多新的岗位,并提高我们的工作及生活质量。”
安晖指出,目前,“机器代人”主要出现在中低技能、重复性劳动及高危行业的工作场景中,比如货物搬运、制造装配、客服、矿产及化学制品等。“在这些工作场景中使用机器人,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更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同时把人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具创造性且能带来更多增值的工作。”他进一步补充道,“在产品生产线等场景中使用机器人还可以实现业务数据的即时采集,这对辅助管理决策、推动智能制造有重要意义。”
去年11月9日召开的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把智能经济列为重点发展的“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3月1日,《成都市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出炉,而机器人正是该《方案》确定的五大应用场景之一,提出要“围绕电子商务、教育、娱乐、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等领域,推动服务机器人的深度应用”。对此,安晖表示,“智能经济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为核心、经济和产业各领域为应用对象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安晖认为,“发展智能经济,成都至少拥有四个方面的优势,即产业优势、智力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他分析表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服务业实力雄厚,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成都还拥有汽车、医疗、商贸、旅游等众多优势产业,正在全力打造智慧城市,这为人工智能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撑。
同时,成都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使得这座城市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在智慧机场、网络安全、语言识别等多个细分领域已经达到国内甚至是国际领先水平。而在文化方面,成都人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及应用方面,始终积极探索、敢为人先、勇争上游,创新创造的基因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特色支撑。
而据安晖的关注,“成都目前已拥有上百家人工智能企业,涵盖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语音识别、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硬件、大数据智能等业务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在核心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模式创新方面都涌现了不少成果。”但他同样指出,“成都智能经济发展尚处在萌芽阶段,推动智能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久久为功。”
具体来说,安晖建议,“要坚持创新高起点、应用紧耦合、发展可持续的原则。”他表示,要构建起健全的智能经济创新体系,既要重视数据、技术、算法、场景方面的创新和进步,更要注重政策、人才、投融资、标准规范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为智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事实上,在安晖看来,在营造良好的智能经济发展氛围方面,成都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今年5月,成都发布了《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他认为,“《方案》及《意见》的相继出台给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出了科学、明确的方向。”他表示,在这个方向的基础上,成都还应该充分发挥在产业、智力、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的研发,掌握人工智能发展的主动权及主导权。
安晖以发挥成都产业优势为例分析道,成都是中国商贸第三城,商业零售规模巨大,在“人工智能+商业零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表示,“这种依托智能商店、智能售货机的新型商业模式尚处在起步阶段,具有巨大的先发先试价值。”他进一步建议道,成都未来可以将“人工智能+商业零售”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和创新场景,加强该领域技术产品、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成都路径和目标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提出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围绕培育“六大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清洁能源、现代供应链等新经济为主要形态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其中,在“人工智能+”领域,《决定》明确要重点推动高档数控机床、小型超级计算机、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自主研发攻坚突破,加快智能制造、健康医疗等领域场景应用示范,到2020年关联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
另一方面,去年11月30日,成都正式印发《关于营造新生态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意见》,将智能经济列为聚焦发展的“六大新经济形态”之一。3月1日,《成都市推进智能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出炉,明确成都要围绕智能技术、智能产品、智能服务、应用场景四个维度,前瞻布局十大技术产业领域,聚焦五大应用场景,着力实施四大生态工程,推动智能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时,该《方案》还提出“到2022年,全市基本形成有利于智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智能经济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其中核心产业达到2000亿元,成为全国智能经济发展的城市样本”的发展目标。
今年5月,成都发布了《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实施前沿基础研发、新兴产业发展、骨干企业引育、人才高地建设、服务能力提升五大重点计划,“人工智能+军民融合”“人工智能+健康医疗”“人工智能+交通物流”“人工智能+智慧旅游”“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公共服务”“人工智能+城市管理”“人工智能+现代金融”八项重点工程。
而在目标方面,该《意见》则明确,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基本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取得进展,人工智能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市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初步建成中西部人工智能创新研发和产业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