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中国频道 » 正文

全球报道:这一天,中国人必须铭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03  来源:新华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这一天,中国人必须铭记!1945年9月2日,日方代表登上“密苏里号”美军军舰,签署投降书。 9月3日 是所有中国人都必须铭

原标题:这一天,中国人必须铭记!

1945年9月2日,日方代表登上“密苏里号”美军军舰,签署投降书。

  9月3日  

是所有中国人

都必须铭记的日子!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投降书上签字。

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签字。

徐永昌将军代表中国政府签署接受日本投降的文件。

1945年9月2日

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密苏里”号

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

代表日本政府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中、美、英、苏等9国代表

在这里共同接受日本投降

2015年8月31日,日本外务省展出1945年9月2日签署的投降书原件。人民网记者刘军国摄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

中国人第一次抗击外侵的全面胜利

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历史转折点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1945年9月3日,重庆举行了规模空前的胜利游行。

在延安,两万多人举行庆祝大会,火炬映红了波光粼粼的延河水,和巍巍的宝塔山。

东北庆祝日本投降,每一张脸上都写满胜利的喜悦。

1945年9月3日

当时的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3天

并于1946年

把9月3日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全国人民庆祝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

曾以8月15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

1951年8月13日

政务院发布通告

将抗日战争胜利日改定为9月3日

195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截图。

2014年2月27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

确定每年9月3日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现场。

硝烟散去,和平安宁

可那一段屈辱和苦难混杂的历史

那一段峥嵘与牺牲交织的岁月

不能忘,不敢忘

   烽火狼烟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九一八”事变,日军炸毁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

1931年9月18日

日军炸毁南满铁路

反诬中国军队所为

随即炮轰北大营袭击东北军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军炮轰宛平城。

1937年7月7日夜

日本侵略者悍然炮轰宛平城

那个夜晚,烽烟笼罩卢沟晓月

卢沟桥事变,中外震惊

平津告急!

华北告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1937年7月8日,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奔赴战场。

惊醒

反击

  民族救亡  

一寸山河一寸血

吸食鸦片后孱弱的中国民众。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军阀割据、孱弱不堪

在这种敌我强弱悬殊的局面下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抛头颅、洒热血

用鲜血筑起新的长城

这是一段艰难的历程

从“打完子弹就上刺刀冲锋”的平型关大捷

到“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南京保卫战

从“不惜用生命填进火海”的台儿庄血战

到“以血肉之躯消灭精良装备”的百团大战

……

全面抗战爆发以来

在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中国军民与日本法西斯反复斗争

展开重大战役200余次

大小战斗近20万次

歼灭日军150万余人

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死伤总人数的70%

这是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的重机枪阵地。

  牺牲与代价  

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疤

3500万同胞在这场战争中伤亡

他们曾为人父母、子女、爱人、亲友

他们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最终却都被侵略者

定格在这黑暗的一页

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车妇孺200余名,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嚎啕大哭。

1941年6月5日夜,日军轰炸重庆居民区。

●1931年~1945年,大半中国被日军践踏,930余座城市被侵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日军制造的800名以上平民伤亡惨案达173件,造成3500多万同胞伤亡;

●中国妇女被日军掳走充当慰安妇在20万人以上;

●中国平民被日军掳走运往日本做劳工的在4万人以上,近7000人死在日本;

●日军从中国掠走资源:钢铁3350万吨、煤炭5.86亿吨……

●1932年日本在东北成立“关东军防疫供水部”,即731细菌部队,对中国人进行鼠疫、霍乱、梅毒等,细菌、毒气以及枪弹等活体实验。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并开始进行大屠杀。

73年后的今天

我们铭记这段历史

为曾经的屈辱

更为不屈的抗争

  壮大自己,才能坚守和平正义! 


新华社2016年制作的《国家相册》第一期,讲述抗战历史。

“历史会逐渐久远,

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

不管承认不承认,

永远就在那儿。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