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部门联手 重拳打击盗墓犯罪
在青海都兰热水墓区,办案人员指出盗洞所在位置。
本报记者 王 珏摄
被追缴的被盗文物之一。
张 铮摄
●近年来,文物犯罪职业化、智能化趋势明显,犯罪手段不断升级
●文物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基层文保设备老化、专业人才匮乏
●积极探索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长效机制,加大力度整治文物流通市场
今年来,山西盗墓大案、青海都兰特大盗墓案接连破获,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尽管国家加大对文物犯罪的打击,但盗墓案却屡屡发生。其背后的顽疾何在?又如何防范盗墓?
盗墓大案涉案文物数量多、犯罪人数众多
今年上半年,山西公安机关打掉了盘踞在山西闻喜地区十多年、以侯氏兄弟为首的“盗墓涉黑”犯罪集团,追缴被盗文物289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24件。在打掉这个团伙之后,警方继续追查,截至8月8日,山西警方已破获与该团伙相关的各类刑事案件32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66人。今年7月,青海都兰特大盗墓案涉案人员全部到案、文物没有流失、证据链全部闭合,实现了对文物犯罪有效打击。在此次案件中,涉案文物达到646件,一级文物16件,涉案人员26人。今年来,山西盗墓大案、青海都兰特大盗墓案接连破获。此类案件涉案文物之多、文物等级之高、犯罪人数之多,受到各方关注。
在山西盗墓大案中,案件主犯为侯金亮、侯金发、侯金海、侯金江四兄弟。在当地,侯氏四兄弟不仅仅盗掘古墓葬,还存在开设赌场、霸占矿山、高额放贷、暴力讨债等多项违法犯罪行为。据该案办案民警段林辉说,犯罪团伙组织十分严密,探好墓后,当晚组织盗墓,谁来打坑、谁下去平拱洞、谁去清货,分工明确。
在青海都兰特大盗墓案中,经大量调查、勘验、审讯等工作,公安机关查明自2017年11月以来,犯罪嫌疑人夏某某太、张某、索某某吉、苏某奎等人预谋在都兰实施盗墓,并经踩点确定了盗掘地点,由张某从河南等地纠集了具备盗掘古墓葬技术的韩万里以及张某青、叶某松、孔某彬、朱某海等人到都兰,由朱某海联系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孙某林出资,并商定了分赃规则。在都兰县准备铁锹、绳子、十字镐、编织袋、布匹等作案工具,苏某奎准备车辆负责运输前往热水乡一号墓东侧的羊圈墓处进行盗掘。经过几次盗墓未果后,该团伙转移至血渭一号墓(“九层妖塔”)东侧平台处实施盗掘,两个晚上共盗得文物646件,商定各自寻找买主销赃,直至案发被公安机关抓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刑警支队队长卢成章说,经过分析和总结,本次犯罪呈现本地人员和外来人员内外勾结,并且分工明确、形成团伙犯罪等特点。
近年来,文物犯罪的职业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作案愈加隐蔽,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形势非常严峻。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每年立案的文物犯罪案件有2000起左右。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长刘铭威表示,文物犯罪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地区文物犯罪手段不断升级。虽然打击的力度不断增大,但案件势头还没有完全得到遏制。“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案件占每年文物犯罪案件的一半以上,甚至发生了一些暴力案件。”
巨大利益驱使、文物执法能力薄弱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公安部发出三批次文物犯罪的A级通缉令,公安部、国家文物局召开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等。国家不断打击文物犯罪,但盗墓案还是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受到背后巨大的利益驱使。
在拘留所,青海都兰特大盗墓案参与者、公安部6月11日A级通缉令公开通缉的10名重大文物犯罪之一王建韬对记者坦言,他知道盗墓犯法,但当时就想着盗墓能够一夜致富。
王建韬的话,也反映了很多盗墓者的心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盗墓者都心存侥幸,希望“空手套白狼”,为此不惜铤而走险。不少地方还流传着“要想富,去盗墓,一夜变成万元户”这样的段子,盗墓文化十分流行。
基层文保力量的薄弱,也助长了盗墓者的嚣张气焰。青海都兰特大盗墓案发生在青海都兰热水墓群,位于都兰县热水乡扎玛日五队血渭草场,共有封土墓300余座,其中经考古调查登记的墓葬232座,是青海境内面积最大、保存封土最多的一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墓葬群。1983年被文化部认定为我国六大考古重要发现之一,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受制于文物分布点多、线长、面广,保护机构、专业人员匮乏等原因,热水墓群的保护仍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近年来,热水墓群就曾发生多起盗墓事件。
不仅是青海都兰热水墓群,基层文物保护大都面临着缺人、缺钱的问题。不少盗墓贼用了越野车、微光夜视仪、军用望远镜、三维立体成像仪、金属探测器等设备,相比之下,文物的防盗设备却是面临着老化、失灵的困局。这种对比,在一些边远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有媒体将其形容为“骑马骑车的执法者和开着汽车的盗墓贼的较量”。
盗墓案所暴露的文物执法的不足,也成为困扰文物安全的问题。据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中,仅有一半设置专门文物安全监管和执法处室,市县中设有专门文物安全监管和执法机构的比例更低。文物安全监管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文物安全尤其令人担忧。
探索建立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长效机制
今年几个大案的破获,正是在国家对文物犯罪持续打击下,省、州、县公安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协作完成的。青海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侵财案件侦查支队支队长吴延帮介绍说,青海都兰特大盗墓案件中,检察院提前介入,文物部门配合,进行分析指导,这也成为案件侦破的亮点。都兰县副县长、公安局局长范增智也提道,“在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的现场监督下,省、州、县文物管理部门与专案组民警开展了盗洞现场勘验工作,让笔录与笔录之间、笔录与物证之间相互得到了更好地印证与关联,该团伙实施盗掘古墓葬的犯罪事实与案件细节更加清晰。”文物犯罪涉及文物、公安等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目前,国家文物局和公安部一起研究解决文物犯罪的突出问题,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会商机制、加强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下一步,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长效机制也在持续探索。
面对基层文物保护的复杂,相关部门还需要对文物保护机构给予充分重视,加大基层文物保护的投入和力度。为了更好地保护,海西州政府给热水墓区拨付专项经费,配置2辆工作用车用于热水地区文保巡护工作;公安系统方面,成立了都兰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文物保护中队,进一步增加警力配备;文物系统方面,严格落实田野文保员24小时蹲点值守制度,建立24小时不定时文保巡查制度,初步建立打击防范文物犯罪的长效机制。
根治包括盗墓案在内的文物犯罪,还需要治理文物流通市场。近年来,民间收藏不断升温,交易活跃。一些经营者暗中从事非法文物交易活动,有些地方文物造假售假、知假拍假、欺诈蒙骗,有些人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虚假鉴定。目前,国家文物局着力培育新时代收藏文化,试点探索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完善“一库一警示一目录”机制,建立“中国被盗文物数据库”市场通报和文物案件市场警示机制,出台禁止交易文物指导性目录,优化文物经营主体准入条件,加快形成多层次文物鉴定供给格局,落实执法监管责任,构建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文物市场环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谁审批、谁主管、谁监管”的要求,强化外部联动,健全跨部门信息通报、隐患排查、综合执法、联席会议等协调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