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林与新入学大学生就“如何学习”分享自己的见解
“考入大学不是人生目标,读硕读博也不是人生目标,这些都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一个人如果有远大的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即使目标最后没能实现,也不遗憾。奋斗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日前,“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其林与新入学大学生就“如何学习”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他的话语一上来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
“在大学,学习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独立精神和科学精神。有了这两种精神才有成长的可能。”在周其林看来,“独立精神”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建议学生凡事要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学问要有科学态度,就是追求真理,不说假话。评价问题要有科学依据,这是做学问的必要条件”。
此外,周其林还强调了“自学”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质是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对于大学教育尤其如此。因此大学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己。自学变得非常重要。这与中学教育非常不同。”
周其林的话语一上来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
周其林给出的看似是关于学习的“小道理”,然而其中却蕴含着人生价值的“大意义”。而这些“道理”都是从他自身求学科研的经历以及教育学生过程中点滴积累的宝贵财富。都说“身教”大于“言传”。在周其林身上,这一点也尤为突出。在学生们的印象里,周老师用他对科研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无限热忱、对教育的倾力付出,为大家树立了榜样。
在南开大学,几乎人人都知道,周老师的课题组是面向全校学生开放的。无论本科、硕士或博士,只要对他的研究方向感兴趣,都可以到他的实验室里体验。
“即使是大一刚刚入学的新生,也能在实验室得到指定师兄师姐一对一的指导。周老师对于实验操作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到危险试剂的取用,小到用什么样的瓶子装什么样的样品,事无巨细,让我们从一开始就学习最严格的操作技术,以后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害怕自己技不如人。”今年刚刚从化学伯苓班本科毕业的李子奇对周老师在她学习过程中的帮助非常感激,“组会上,周老师总是要求在场的本科生尽量往前排坐,坐在他能看到的地方。同时要求每个本科生至少提一个问题,让我们瞬间有了一种参与感和紧迫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受到了和研究生同样的重视,也督促我们以一个优秀研究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们在本科阶段就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有教无类,消除教育的差别,在周老师的课堂里成为一种现实。
李茂霖是2014级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在周其林的实验室里从事有机合成方面的研究。“周老师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科研不能只靠天分,更重要的是勤奋和努力。他告诉记者,每天早上7点多,周老师就已经到办公室,晚上更是常常工作到深夜。记得有一年过年,周老师还在实验室搞研究,等走的时候才发现,整个研究所里只剩下他和值班门卫。
于科研成就上,周其林发展的手性螺环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周氏催化剂”,已经成为合成化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被全球40多个研究组借鉴使用。于教书育人上,他始终秉承寓教育于科研,寓教育于日常的育人理念,20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教书育人第一线,为国家培养了70余名优秀博士和硕士,桃李芬芳遍天下。
他曾不止一次和元素所的同仁们一起讨论:“我们在高校里做基础研究的最大意义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教育和培养学生。也许,这就是他,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记者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