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早剥术成功后,付帅医生手抱新生儿与产妇在病房合影留念。南方日报记者 张梓望 通讯员 刘文琴 摄
日前,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正式挂牌,援藏医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刘丹欣喜溢于言表:“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能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了!”
千里之外的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余涛看着该院急诊科从零开始发展至当地闻名医院,感慨万千。他是来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援疆医生,“喀什记忆”对他而言是医者情怀与职业责任的重要注脚。
广东和西藏、新疆相隔千里,医疗是连接彼此的桥梁之一。近日,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说,5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先后派出38名专家,将医疗软件硬件等资源从广东带往西藏、新疆地区,以“科室结对子,医生交朋友”的“院包科”模式,使当地医疗迎来“加速度”发展。据悉,医院还将筹备建设广东首个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更精准地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广东医生是好“曼巴”
“曼巴”在藏语里是“医生”的意思。西藏至今流传着广东好“曼巴”的故事。比如在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一对双胞胎姐妹花便多亏了来自广东的“白大褂”。
这场“生死营救”发生在今年5月。怀着双胞胎的妈妈嘎玛卓玛踏进仲巴县卫生服务中心时满脸焦灼。援藏医生付帅诊查后判断认为卓玛极有可能怀的是同卵双胎,妊娠期间并发症会相对增多,若稍有不慎,妈妈和宝宝的生命安全均存在风险。
不过,“身经百战”的付帅心里有底。他沉着冷静,带领着当地的医生顺利完成仲巴县首例早产双胎剖宫产手术,这也可能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早产双胎剖宫产手术。
付帅的不少同事都有着不同的援藏援疆记忆。刘丹援藏时正值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三甲”的关键时期,她为医院开展了11项与内分泌学科有关的新技术,填补了许多空白;李勇将一个连核磁共振都没有的放射科提升到位于当地绝对领先水平;许可慰在新疆喀什帮助了多名年幼的患儿取出了肾结石,解开了当地多少父母的心结……
5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先后派出38名专家援藏援疆,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更好地服务了当地百姓。
广东医生“造血”来了
广东医生不仅“输血”,也在“造血”。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简称“喀地一院”),急诊科的年轻医生学会了气管插管术和除颤仪使用技术;喀地一院妇产科医生学会了胎儿畸形的早期诊断,大大降低了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在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护士次仁拉姆在广东医生的指导下学会了诊治糖尿病和营养宣传,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管理,这样一来,当地群众的健康观念也渐渐转变……
“我们采取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等办法,希望在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书记王景峰说。
急诊医生余涛就是一名“造血者”。4年前刚到喀什时,他看到值班房、诊室、抢救室,都在一间50平方米的小屋子内,着实感到震惊。
“场地、人员缺乏,医疗水平较低……这就像一张白纸。”余涛说,来之前就知道困难,也没想到这么困难——对当时喀地一院而言,急诊只是中转站, 并不具备紧急处理病人的能力,病人送来后马上分诊。
“行动派”余涛立马组织集中培训,将急诊技术和规范流程传授给当地医生,让他们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快速成长……
他们还建了业务微信群。国内国际一旦有了新的诊治指南,余涛便往群里发一份;大家碰到业务难题,余涛会一一作答……哪怕是援疆结束,余涛的心始终牵挂喀地一院。
放射科的沈君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很有一套。他发现喀地一院医生重临床、轻科研,这于科室发展不利,便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选派骨干医生到广州学习,以3个月为期,从不间断。
在广州学习了一段时间,年轻人田序伟说自己像“变了一个人”。他们带着新鲜的理念回到家乡,为科室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今,喀地一院放射科的医生开始每周分享国际前沿的研究趋势,讨论疑难的案例。视野更开阔了,临床水平自然大大提升。
时值医院科研科副科长赵新保在援疆时期,建立了喀什—广东科技信息创新中心,让当地医生能随时查阅最新文献,为喀地一院的发展又助力不少。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主管医疗的副院长刘超透露,医院的援藏援疆工作还将不断往纵深推进。如今,该院正筹备建立广东首个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当地疾病谱,深究发病原因,解读当地居民的健康“密码”,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当地医疗水平。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黄锦辉
通讯员 林伟吟 欧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