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又一 老居民 复活 龙门浩老街22日开街
龙门浩老街街景
这是一条重庆主城最早的商业化滨江路,美食、夜景让它一度闻名全国,霓虹璀璨之下的觥筹交错、欢声笑语让这条沿江而建的道路,成为了人们欣赏重庆之美的绝好去处。
这不是它的第一次辉煌。时光回溯,百年之前,一艘洋轮的抵达,为它带来了数十年的笙歌鼎沸。一栋栋带着欧式风格的小洋楼,在这里拔地而起,为重庆这座内陆城市打造出了十里洋场的别样风情。它,就是位于南岸区的南滨路。
曾经的南滨路,只是美食夜景的地标,一栋栋承载着重庆历史的小洋楼隐没在灯红酒绿之后,遗世独立。
“人因内涵而与众不同,城因历史文化而别具风情。让这些‘老居民’不再沉默,让它们成为这座城市最具魅力的‘住客’。我们将复活南滨路沿线的老街巷、老建筑,让南滨路真正的内外兼修。”南岸区区长陈一清说。
随着米市老街、弹子石老街的相继“复活”,9月22日,龙门浩老街也将以全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并和米市老街、弹子石老街连接在一起。
“‘看见重庆’,南岸起风景。届时,在南岸,看见的不仅是山城的景,还有山城的魂。”陈一清说。
龙门浩老街内根据重庆历史打造的墙绘浮雕
龙门浩老街22日开街
修缮用了160余万块老青砖、40余万片老瓦、3万余吨砂岩条石
老城,作为一座城市的灵魂,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凝聚着一城的精华。那些穿越时间,历经风雨留存的老建筑、老街巷,总能唤起人们记忆深处的历史旧影。
龙门浩老街,屹立于南岸的江畔,曾经是真正的“洋人街”,镌刻着老一辈重庆人的记忆。虽历经百年风雨,昔日洋派文化仍在龙门浩老街留下了可追溯的印痕。
重庆南岸滨江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强说,国庆前夕,这条“洋人街”的首期修缮工程就将彻底完工,届时,游客们可一睹老街的全新风貌。
龙门浩老街首开区范围内包含27栋建筑,其中有6栋区级历史文保单位建筑、1栋优秀历史建筑、20栋风貌建筑。
为了“复活”这些老建筑,修缮老街所采用的一砖一瓦,均是采购人员从老建筑、拆迁地淘回来的宝贝。他们从湖北、河北淘到了重庆丰都、忠县、垫江等区县,共搜罗到160余万块老青砖、40余万片老瓦、3万余吨砂岩条石,如今已充分运用到老街修缮当中。
龙门浩老街里别具重庆风情的石拱门
街上的老建筑“复活”了
一栋栋展现新颜的老建筑在花草相伴中,悠然诉说着昔日辉煌
在老街里,曾经只存在于照片之中的意大利使馆旧址,在文物修复专家手中,被一砖一瓦地“复活”。
美国武官住处一号别墅旧址、美国武官住处二号别墅旧址、望耳楼80号,原为美国使馆别墅群区级文保建筑,年久失修破坏严重,专家最大可能利用原有材料、保存原有构件、使用原有工艺,对其进行复原。
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旧址、海关别墅旧址的保存,则采用整体外形保护性清洁和内部整修粉刷方式进行修缮。
依山而建的老街,拥有近40米的高差,从南滨路顺着阶梯步步向上,一栋栋展现新颜的老建筑在花草相伴中,悠然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徐强介绍,首开区除了栽植鲜花25000株,还栽植了梨树、枣树、石榴树等景观树木160株,撒播花籽草皮3000平方米。
龙门浩老街的美丽夜景 南岸区旅游局供图
星光观景台中秋开放
华灯初上,轨道6号线神奇地从脚下穿过,如梦境般奇妙
9月22日开始,重庆又将增加一处可以近距离观赏轨道穿桥而过的观景平台。
徐强说,在龙门浩老街顶端,将出现一个星光观景平台,人们站在其上,不仅能欣赏到重庆两江四岸的风光,还可以近距离看到轨道穿桥而过的风景。
星光观景台将在中秋时开放,这个平台由10米×10米的全玻璃制作而成,将是欣赏渝中半岛的最佳之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轨道6号线神奇地从脚下穿过,一切都如梦境般奇妙。
届时,星光观景台上将定期举办音乐会、观影会、读书会……让这里更具人文气息。
桥上跑汽车,桥下跑轨道,在星光观景平台上,重庆特色轨道穿桥而过的美景,将可以一览无余。
徐强介绍,龙门浩老街顶上的观景平台就修建在东水门大桥桥侧,将成为全重庆看地铁距离最近、最震撼的地方。
除了眺望江对岸的夜景,龙门浩老街本身的夜景也是老街的一大景致。徐强说,白天的龙门浩老街和夜晚的龙门浩老街是截然不同的风情,晚上的老街展示着撩人的姿态,一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五彩之光,分不清哪里是天上的星星,哪里是人间的灯火。据了解,老街的开灯时间已经确定为每天19:30—22:00。
留住城市文化精髓
墙绘、浮雕、圆雕……每处都是打卡时自拍的好背景
为了留住城市文化精髓,在老街中出现了很多综合性公共艺术,由墙绘、浮雕、圆雕等组合而成,每处都是打卡时自拍的好背景。
徐强说,现在已经建设完成了包括《老街往事》、《时光索道》、《龙门烟云》在内的主题装置,每件公共艺术装置的灵感都源于真实的历史记载,根据历史文献、老照片融合创作而成。
在龙门浩老街,游客还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怀旧,老街内,有一个由石块堆建组合而成的拱门,这个拱门还原了上世纪的风貌,让人仿佛时空穿梭般,来到旧时威严的城门之下。
龙门浩得名于宋代题刻
“龙门浩月”曾是巴渝十二景之一
下浩,又称“龙门浩”,从长江上游至下游方向,分别称为上龙门浩、下龙门浩,江面有上下两条石梁突出江面,石梁中间有一浩口。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有人刻“龙门”二字于江边的石梁上,故名龙门浩。
乾隆《巴县志》记载:“浩在太平门大江对岸禹庙前。水中二巨石,各大书龙门二字。皆绍兴中刻。石断处可容小艇而入,曰龙门。龙门石有大碛曰黄鱼岭。降水西南来,必扫碛澳徐折而出,水脉横涌江心,回旋圆转,其形如月。浩即港,巴人谓小港为浩也。”
此外,“龙门浩月”也是明代“渝城八景”和清代“巴蜀十二景”之一。
龙门浩前临长江,后依真武山,南邻海棠溪,北接玄坛庙,是南岸重要的水陆码头和通川南各地的必要之地。过去,在龙门浩老码头上岸竖着石碑,高约2米,宽约1米。因历史原因,碑身被毁。
1890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龙门浩码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第一批英国人进驻重庆办洋行、建住宅、开酒吧等。1937至1946年间,美、苏、英、法、澳等30多个国家先后在重庆开设大使馆,其中意大利、比利时大使馆均落户龙门浩。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巴渝文化被注入了来自各国的新鲜血液,文明之间的交汇碰撞,铸就了重庆昔日的繁荣。
重庆开埠后,枣子湾和马鞍山是英国商人、外国教会开办洋行、建立教会医院和慈善机构较为集中之地。陪都时期,美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比利时大使馆、意大利大使馆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中国银行国际部等机构分布在枣子湾的街巷和树林中。抗战时期,美英军事机构集中设立于枣子湾。
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工厂生产经营下滑,开始关停破产,热闹的南岸老街逐渐衰落。近年来,历经了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后,迄今为止,在南岸的马鞍山、枣子湾、建业岗、周家湾、米市街、下浩正街、董家桥、海狮路、黄家巷等处,还保留有少量历史街区和开埠时期至陪都时期留下的建筑遗址。
记者 李晟 实习生 翁艾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