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市长庆村的赵勤精心照料着自家的蒲公英田。 记者刘心杨 摄
以往,村民是不了解“庭院经济”这个词儿的。在村民口中,无论自家的小园儿多大,都习惯叫它“一亩三分地”。“就房前屋后那一亩三分地能干啥啊?种点时令蔬菜自家吃呗。”没成想,这“一亩三分地”和扶贫、增收挂上钩,还真种出了花儿、结出了果儿。
小毛葱蒲公英成菜园“新宠”
海伦市长发镇长华村贫困户满守祥今年71岁,过日子精打细算:“家里房前屋后两个小园儿,前园3分地,后园2分地,都让我种上了毛葱。”“毛葱在哪呢?这不是黄豆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满守祥说:“仔细瞅瞅,垅台是毛葱,垅沟是大豆,这叫间作。我这小园儿毛葱能收2500元,大豆能收500元。毛葱栽子是白给我的。”
长发镇长庆村农民丁春志则种了2分地的蒲公英。“别看我这面积小,效益大啊。按村里介绍的产量和价格,我这园子挣个千八百块钱不成问题。而且,第二年就不用管了,到第三年蒲公英的根还特别值钱。”
海伦市长发镇副镇长陈世奇和记者一同来到长庆村贫困户赵勤家:“他家第一茬蒲公英卖了1800元,好多村民眼红。第二茬马上又长出来了。”陈世奇说,今年春节过后,长发镇同海伦野泰食品加工公司进行了对接,全镇283户贫困户与企业签订了蒲公英种植收购合同62亩。其中长庆村57户贫困户中有50户都签了合同。蒲公英一共可采摘四茬,在6月至9月加工期内,当天采摘当天收购,亩效益保底能在4000元左右。
据悉,海伦市已组建合作社98个,落实贫困户14161户,并向非贫困户延伸,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推动“庭院经济”,开发富硒有机干菜。其中,当地的原野食品公司与30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1800亩粘玉米种植合同,平均每个小园儿可收入1000元;野泰食品公司与5个乡镇、1500户贫困户签订了2000亩蒲公英种植合同,户均可增收800元。
小园儿小米闯入苏州市场
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敖林西伯乡好利宝村,67岁贫困户陈维荣已经是第三年在自己小园儿里种谷子。时下谷子结满穗子,陈维荣的脸上充满笑容。
和我省有些村屯不同,好利宝村大多数村民家的小园儿可不止“一亩三分地”。村支部书记王刚说,村民每家都有三亩多地的小园儿,把这些地整合起来规范种植,可是不得了。
原来,好利宝村小园儿的谷子已经被订购,成了稀罕物儿。王刚说,预估亩产600斤小米,每斤售价比市面高0.2元。村里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谷子400多亩,非贫困户也参与种植,今年全村种了1600亩谷子,种子和农家肥都由村里统一供应,就是为了保证品质。王刚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到苏州考察项目,没想到成功对接当地一家企业,利用苏州的“一亩田”商标,好利宝村的小米也有了绿标,正向有机标准种植方向努力。他告诉记者,小米通过苏州电商实现了网络销售,预计小米可为贫困户户均增收4500元以上。
小园儿菜成私人订制款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共和镇双岗子村的庭院经济走私人订制模式。“1000元认筹1分半小菜园儿,种啥自己说了算,农户来打理,所产果蔬都归自己。”双岗子村的私人订制改变了“城里吃不着、农村吃不了”的状况。
双岗子村村支部书记周刚带记者走进了贫困户李福的家,他告诉记者,2016年李福被识别为贫困户。受益于扶贫政策,李福家两间破旧的泥土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2017年通过“庭院经济”的带动,李福家小园儿菜增加收入5000元。“这边插着小牌的都是给订购的人种的,黄瓜、豆角、芹菜、洋葱都长得可好了,一份是1分半地,我种了5份,今年能收入5000元。”李福一边给小园儿浇水一边向记者介绍。
周刚说,今年双岗子村有39户贫困户参与到小园儿菜种植,一共种植了44份。大喇叭一喊,村民就把菜摘下来送到村里,由村里的合作社装果蔬专用配送箱送到齐齐哈尔市里,4天送一次,私人订制必须保质保量保鲜。(记者董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