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盛京满绣 旗袍文化节大放异彩
盛京满绣被称为“中国清代皇族刺绣”,是“旗袍故都”沈阳城的非遗瑰宝之一,是沈阳地区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 也是辽宁省著名的文化名片,曾多次作为省内重要文化项目出访海外。
近日,“盛京1636——第二届沈阳国际旗袍文化节”在故宫和大帅府的连接地通天街广场盛大启幕,1636位模特身着旗袍,在故宫、帅府这历史名胜古迹的实景之中进行走秀表演,打造出世界最大秀场。而在这堪称世界最大的秀场之中,作为皇家礼服的代表,身着“盛京满绣”旗袍的格格们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艺术下乡,非遗传人带领村民致富
作为非遗文化领军企业,“盛京满绣”注重社会效益,重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非遗传承人、满绣代表人物杨晓桐与省内多个乡村合作,以优秀传统技艺培养乡村技能人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她打破非遗绝技“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截至2018年上半年已培训1500多学员。
了解到法库钱家沟村有意愿安排贫困村民学习满绣技艺后,杨晓桐坚决免去学杂费用,提供免费食宿,为村民学习非遗技艺解决后顾之忧。9月20日,在法库县举办的2018沈阳市“我们的节日·中秋”暨“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艺术化宣讲公益活动中,盛京满绣坊及钱家沟村“绣娘”现场展示的满绣作品引民众惊艳,气氛温馨热烈。钱家沟村刺绣基地于今年8月正式启动,旨在培养乡村技能人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基地启动后,该村村民报名踊跃,“绣娘”技艺日益精湛。绣娘吴楠说,16名“绣娘”绣工精良,主要绣制手包、服饰等物品,每幅作品都意义非凡,或象征幸福吉祥,或象征国泰民安,时常有人特别来此学习刺绣技艺。
当天,阜新市阜蒙县招束沟镇拉各拉村也隆重举行了“省(中)直驻村帮扶项目暨盛京满绣现场观摩会”。辽宁省扶贫办、省扶贫协会、阜新市扶贫办、阜蒙县政府的有关领导及其他9个县(市)扶贫局领导、驻村干部150多人参加。拉各拉村第一书记刘胜伟和驻村队员将“盛京满绣”项目引进到拉各拉村,今年8月成立了“沈阳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孵化)车间”。该车间是全省首个省级定点、阜新市首个挂牌成立创业扶贫车间,是全省就业扶贫工作的排头兵和推进器。最为典型的是建档立卡户宁桂梅和陈丽,已经成长为“盛京满绣”教师,实现稳定就业。目前,车间已达3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及子女12人,月收入可达1500元到2500元左右。
时代呼唤文化振兴,振兴需要技艺人才。在各级政府部门支持下,在众多参与者的努力下,“盛京满绣”将把发展的种子洒遍辽宁乡村,在扶贫项目中发挥越来越强大的强村富镇带县作用。
弘扬文化,听百姓讲“我和旗袍的故事”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厚重博大的旗袍文化讲好沈阳故事,打造“中国旗袍之都”,按照市委宣传部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首届“盛京满绣”杯“我和旗袍的故事”系列活动于9月21日至25日隆重开启。
沈阳市文联组织的“我和旗袍的故事”系列文艺活动是作为第二届中国(盛京1636)国际旗袍文化节的重点项目,活动围绕旗袍服饰文化内容,让老百姓用艺术语言讲述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研究创作中与旗袍结下的艺术之缘及深刻感悟,活动涉及文学、摄影、书法、微电影、民间艺术等文艺门类。
9月21日下午,在沈阳市浑南区世纪路19号自动化大厦4层盛京满绣坊,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联联合举行“我和旗袍的故事”文艺作品秀,同时对获奖作品进行颁奖。此活动将旗袍的典雅、文字的深邃、摄影的唯美、微电影的内涵,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奉献给沈城百姓一场文艺盛宴。
沈阳市文联还将在自贸区法国馆举办第二届中国(盛京1636)国际旗袍文化节——“我和旗袍的故事”优秀作品展,此活动为文联在第二届旗袍文化节中的收尾活动,将为首届“盛京满绣”杯“我和旗袍的故事”系列活动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盛京满绣”将引领省内非遗艺术产业化发展,打造传承满绣技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阵地,让传统牵手现代,跨界融合创新,让广大人民群众重温“非遗”的美好记忆,让“盛京满绣”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下焕发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