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该怎样更有效地推进?政府、高校、智库能在这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在近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上,协同创新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大湾区协同创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统筹:蔡冬庆、徐静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达文、黄文生、陈治家、汪万里、童丹、姜永涛、赵冬芹、杨博、王婧、何波
共享产学研资源将有更多机会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朱敏表示,华南理工大学在湾区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将首先立足于学校多年来形成的理工优势和特色,引领湾区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加速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为湾区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国际化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其次,正在全力建设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将发力“新工科”,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学科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华工智慧和力量。
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陈为民表示,目前,广东工业大学在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养工匠式创新人才方面已经有一定经验和底气。正因为有了这些经验和底气,与香港、澳门协同培养创新人才,可以说是广东工业大学在大湾区时代与港澳合作的首要任务之一。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共享产学研资源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机会,例如,香港的科研力量比较强,但产业落地在香港本地还不够,而广东恰好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可以让“香港大脑”在珠三角地区实现产业落地。
力争建立大湾区文化艺术中心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巡视员温朝晖认为,从文化角度而言,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一是连文脉。大湾区以广府文化为主,同气同根,完全可以相融在一起,充分利用起来。二是搭平台。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基础,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也比较好,有文交会、艺术博览会、纪录片节等众多文化会展平台,可以把相关资源利用到大湾区发展当中。三是树品牌。通过粤剧、流行音乐、岭南画派等品牌的强强联合,建立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湾区文化艺术中心。四是促融通。文化交流应该更加便利、频繁,更加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文化交流。
广州医科大学校长王新华表示,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成立了医疗联盟,比如口腔方向的粤港澳大湾区联盟,整合了大湾区9+2城市的医院等医疗机构,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来进行互通,以后的联盟平台还将实现湾区内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功能。
大湾区带来更广阔发展空间
佛山市南海区发改局李展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规格非常高,从中可以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的痛点问题。佛山在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立足于基础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佛山的制造业体系完善,近年在隐形冠军的挖掘、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方面都在推动制造业的升级。
江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尹安学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论坛规格高,内容充实,观点突出。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给了江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腹地纵深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建立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机制
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主任黎高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协同创新发展,应建立大湾区大科学装置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机制。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省级层面统筹规划建设位置相邻的东莞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建立大湾区产业一体化发展机制。根据大湾区各城市功能定位,建立产业跨城市转移机制。建立大湾区创新要素便捷流动机制。完善港澳与珠三角科研资金跨区域使用制度,促进科研资金自由流动。
广东海丝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海建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可以更好地“走出去”,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可以是企业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