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达尔港——
中巴情谊深 佳节氛围浓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丁雪真
这两年,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中秋节越来越热闹了。
瓜达尔国际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飞介绍,每到中秋、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巴方员工都会积极参与到节日庆祝活动中来,他们不仅上台表演节目,也和中方员工一起装点园区。
瓜达尔港的节日氛围是“红红绿绿的”。尚飞告诉记者,绿色是巴基斯坦国旗和国徽的主色调之一,也是深受巴基斯坦人民所喜爱的颜色。因此每到节日,巴方员工都会拿来他们喜爱的绿色彩旗、彩灯等饰物一同装点整个园区,渐渐地,这也就成了瓜达尔港特有的节日符号。
2015年尚飞刚到瓜达尔港的时候,当地的中国面孔还比较少。那年中秋,瓜达尔港第一次举行庆祝活动。尽管当天大家并没有吃到传统的中式月饼,但是上百名当地员工一起吃着“恰巴蒂”(一种巴基斯坦常见的薄面饼)一起赏月的一幕依然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当地人民开始了解这个中国人传统的团圆节,中秋节也渐渐成为瓜达尔港的一个重要节日。
尚飞说,“巴基斯坦人民能歌善舞,这两年我们举办的节日晚会上,每当有歌唱表演,巴方员工常常自发上台伴舞,不仅活跃了现场的气氛,更是让我们感受到兄弟般的亲切。”
今年,瓜达尔港的“迎中秋、庆国庆‘两节’文艺晚会”定于9月28日在“2018年瓜达尔矿石、大理石及矿山机械博览会”期间举行。
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港控”)董事长张保中说,届时不仅在瓜港的中方人员会带来合唱、舞蹈表演,巴方员工也将积极参与,拿出别具风情的歌舞节目,呈现一场富有两国文化特色的表演,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两年,除了文艺晚会,瓜达尔港每到中秋节都会组织拔河、趣味运动会等集体活动。
趣味活动后,便到了“瓜港人”独特的团圆饭。在瓜达尔港,每一次的团圆饭却总是早早在下午4点半就准时开始。张保中解释说,“我们希望能够和远在国内的家人们同时开饭,这样也算得上一种团圆吧。”
“吃过饭,最重要的是给家里人拨个视频电话报个平安,现在瓜港水、电、网络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和家里人联系密切了,感觉上离得也就不那么远了。”瓜达尔自由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耀宗说。
瓜达尔港这个曾经落后的小渔村正在逐渐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一颗明珠。今年初,瓜达尔自由区正式开园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瓜达尔国际商品展销会。目前,自由区已迎来包括银行、保险、物流、粮油加工、渔业加工、家电组装等20多家中巴企业入驻,直接投资额超过30亿人民币。
瓜达尔港繁华的背后还有一群白衣天使的默默付出。
今年5月,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医疗专家及中国红基会派驻的协调员组成的第二批中国红十字赴瓜达尔港援外医疗队抵达瓜达尔港。第二批医疗队9名队员每周工作6天,平均每个月接诊200个当地病人。
今年的中秋节适逢博览会筹备的冲刺阶段,届时上千名参展人员将相继抵达瓜达尔港,医疗队在日常的接诊工作外,还要担负起博览会期间的医疗保障工作。
医疗队队长胡弘说,今年中秋可能难以抽出时间来包饺子了,但是他和队员们依然盼着这一天的到来。
金字塔下——
天涯共此时 赏月话友情
本报驻埃及记者 黄培昭
每年中秋,埃及首都开罗东南的本·白图泰街乃至附近的金字塔大街一带都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中国文化中心院内张灯结彩,抑扬顿挫的中秋诗歌朗诵,还有令人垂涎的中国美食,都深深吸引着附近的人们踊跃前来参加“天涯共此时——中秋赏月晚会”活动……
“在中国文化中心过中秋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参加,就好像缺了些什么。”毕业于开罗大学、现在一家旅游公司当中文翻译的阿雅说。
阿雅的话没错。多年来,“天涯共此时——中秋赏月晚会”已在当地的落地开花。
2017年9月28日晚,玉兔东升,皓月当空。开罗中国文化中心院内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埃及议员马斯欧德、埃及艺术研究院院长尤尼斯以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阿拉伯翻译家与汉学家联谊会会员等近百名中外宾朋齐聚文化中心,欢度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
中文诗歌朗诵、中文歌曲演唱、中国民乐演奏等文艺节目精彩纷呈。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汉语的埃及学生用中文深情演唱《但愿人长久》《月亮代表我的心》博得满堂喝彩。埃及知名翻译家、“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穆赫森·法尔加尼还进行了一场别出心裁的讲座,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有关中秋的习俗和知识娓娓道来。
来自苏丹的凯麦尔就读于开罗大学,与记者偶然相识,当时还是初夏时节,他便问起有关中秋节的事,说他已经参加了好几回了,希望今年仍有机会到中国文化中心参加。
“我们阿拉伯人还用月亮来称呼可爱的地名,比如巴勒斯坦的旅游城市杰里科叫‘月亮之城’,约旦瓦迪拉姆谷,名叫‘月亮峡谷’,甚至身为阿拉伯成员国之一的科摩罗,其国名本身就是‘月亮’的意思。”凯麦尔兴奋地说。
“吸引埃及人的,不光是中国美食,实际上,特色鲜明的中国音乐、中国舞蹈、中国杂技等,也都深深吸引着我们来参加中秋活动。”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已工作多年的资深雇员伊曼说。
埃及对外友好交流协会创办人黎馨馨既是中秋活动的热情参与者,更是在开罗举办的多次中秋节大型活动的积极组织者。黎馨馨说:“传统文化是我们寻根的一部分。我们要传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这是华人社会在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贯古今的皎皎明月,寄托着中国人思乡思亲、渴望团圆、祈盼幸福的美好愿景,也因此成为漫漫历史长河中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符号。”中国驻埃及使馆文化参赞、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石岳文说,“相信通过赏月晚会,不仅能让身居海外的中国朋友一解思乡之苦,还能让埃及朋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埃及文化学者伊斯梅尔说,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深受埃及民众的青睐和好评。文化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不但能够加深驻在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还能为“一带一路”建设夯实民意基础。
霍尔果斯口岸——
悟节日内涵 享团聚之乐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陇海—兰新铁路国际新通道的西端,是我国西北边境最大的公路口岸——霍尔果斯。
在霍尔果斯口岸,往来的大多是中亚各国做边贸生意的商人。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哈那提也是其中的一位。今年46岁的他,经营着一家主营哈萨克斯坦巧克力、糖果、面粉的店铺。
中秋节前几天,他和妻子阿依努尔早早来到了店里,收拾好店面。“最近添了新货。” 哈那提指了指货架上的月饼,这是他的妻子自己制作的,不够精美但也结合哈萨克斯坦的口味,“还算独特吧?”
说起中秋节,哈那提迫不及待地要跟记者分享起自己与中秋节的几个故事。
“我对中秋节的第一印象,就是铺天盖地的月饼。” 10年前,哈那提第一次来中国。走在乌鲁木齐的街头,细心的他注意到几乎每一家超市都在卖一种圆饼。
“那是月饼。”同行的朋友告诉他,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当天,吃月饼是全国各地的节俗。哈那提似乎恍然大悟,“原来中国人的中秋就等于月饼啊。”带着这样的理解,他便回到哈萨克斯坦去了。
“6年前第二次来中国,对中秋的理解不一样了。”那时,哈那提下定决心,带着妻子来到口岸做起了生意。闲暇时,他主动学起普通话,还在当地找了一位老师。
中秋那日,师徒二人坐在小院内,小酌了几杯,趁着酒兴,老师教了他两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说,婵娟是月亮的意思,中国人自古就有在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因此有很多关于月亮的诗词。”哈那提说,这一次,他对中秋的理解是皎洁的圆月,是充满意境的浪漫诗词。
这几年,由于哈那提夫妻一直在中哈两国来回奔波,女儿江宝塔在阿斯塔纳市读书,儿子由爷爷奶奶代管,一家四口一直没法好好团聚。
前几天,女儿带着小儿子来到了口岸,这是他们一家四口第一次共度中秋,也让哈那提真正感受到了这个中国节日的内涵。“原来团聚才是这个节日最大的意义!”
哈那提说,在这个难得团聚的日子里,他会向孩子们好好聊聊这个中秋节:“我会告诉他们,在中秋节能团聚吃着月饼的人最幸福。而不能团聚的人们,就从明月中,获得隔空团圆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