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越战争中大显神威的火箭筒 18万发火箭弹打垮越军阵地
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50多万解放军部队大举杀入越南北部。因为这里山地连绵、丛林茂密的特殊地理条件,加上越军依托坚固支撑点式环形防御分散守备的作战特点,所以大量战斗形态表现为连排级的制高点争夺战。
通常来说,越军会以连、排或加强班的形式配置兵力,在主要制高点上构筑工事,形成阵地。这些工事除少量是钢骨水泥的永备、半永备工事外,大多数为土木质结构的野战工事,典型的如A型、Y型工事和T型壕、短洞等(我军习惯性称为暗堡)。越军一般采用圆木或竹子做成骨架,用铁钉铆定,顶部铺设数层圆木、钢板、装土麻包,然后再覆盖1、2米厚的土层。工事的大小不等,根据任务不同可容纳数人至1、20人。这样的工事选择隐蔽地形构建,多数不露出地面,少数分地上、地下两层,射击口开得很低,施加伪装,极难发现。越军工事的防御能力较强,便于观察和射击,还可囤兵住宿。
战争开打后,越军利用上述阵地工事顽强坚守,节节抵抗,竭力迟滞和杀伤我军。战争初期,我军的支援炮火常采取集群射击方式,精确性不高,炮弹如果不是从正面直接命中敌人工事的射击口、观察口等薄弱部位,则很难将其摧毁。当我军步兵发起冲击时,就会被越军工事的密集交叉火力所阻。由于当时步炮协同不是很好,通信联络也不及时,呼唤炮火有效摧毁越军工事并不是容易的事。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稍有迟缓就可能延误战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步兵的随伴火器来摧毁敌人工事,消除其火力威胁。
当年我军步兵的随伴火器主要有轻重机枪、40火箭筒和100/82/60迫击炮、82无坐力炮、火焰喷射器等。其中轻重机枪打步兵效果好,但对于暗堡工事很难奏效;100/82迫击炮、82无坐力炮、火焰喷射器分属师、团、营属火器,需要战前临时向下加强,方便性不够;步兵连属随伴火器中,60迫击炮适宜打远处的隐蔽目标和反斜面目标,打正面的暗堡不太行。能用直射方式攻击暗堡工事,支援步兵最方便最及时的,就只剩下40火箭筒了。
我军使用的40火箭筒全称69式40毫米火箭筒(仿制于苏制RPG-7火箭筒),口径40毫米,发射筒重5.6千克,加单兵携弹3发全重在13千克左右,有效直射距离300米,可打击敌坦克装甲车辆(垂直破甲350-380毫米)和坚固战斗工事。它具有重量轻、易携带、威力适中、适合大量装备的特点,因而很受部队欢迎。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甲种部队步兵连火器排下辖两个40火箭筒班(每班3具火箭筒,每具备弹8发),能及时支援步兵攻坚拔点,发挥了很大作用。
下面看两个40火箭筒的成功战例。
一、1979年2月21日,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步兵489团7连奉命攻击越军的坚固堡垒鬼屯炮台。该连火箭筒班班长蒋荣伟肩扛40火箭筒抵近攻击,连续发射10枚火箭弹,摧毁敌炮台上的9个火力点,有力支援了步兵的冲击,于战后荣立一等功。
二、1979年3月2日,广州军区第55军163师步兵489团6连向谅山市奇穷河北岸发展进攻。冲到谅山大桥桥头时,遇到越军仓惶败逃的几辆坦克、装甲车。该连一个火箭筒班发起勇猛攻击,三发三中,击毁击伤越军坦克2辆、装甲车1辆。战后,该班被广州军区授予“打坦克英雄班”光荣称号。他们打伤的一辆越军坦克后来被运回国内展览,至今仍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据统计,在1979年28天作战中,我军使用40火箭筒发射18万余发火箭弹,摧毁敌坚固工事和装甲目标数千个,取得了辉煌战绩。40火箭筒,不愧是我军步兵交口赞誉的“常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