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数字货币 » 正文

全球报道:海内外机构接踵调研 中国巨石估值能否重新定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28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海内外机构接踵调研 中国巨石估值能否重新定义貌似普通的石头,却有不一样的内涵。在A股市场,有这样一家以叶腊石、石灰

原标题:海内外机构接踵调研 中国巨石估值能否重新定义

貌似普通的石头,却有不一样的内涵。

在A股市场,有这样一家以叶腊石、石灰石等为原材料,并以石头命名的公司,自1999年上市以来,缔造出了无数的商业奇迹:目前玻纤总产能超160万吨,引领全球玻纤行业;产品销往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三地五洲”;19年股价上涨近22倍,市值增长超30倍......这便是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巨石”)。

“中国巨石为全世界的复合材料工业成本降低、质量提升、使用领域拓宽、生命周期延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这是巨石对玻纤行业以及全世界最大的贡献,我为此感到骄傲。”日前,在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中国巨石科技大楼,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自豪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创新引领智能制造,为复合材料发展作贡献”。这就是中国巨石的企业使命。在为期两天的深度调研中,记者真切地感触到,正是这样的担当,缔造了中国巨石的价值之基,成就了一个世界玻纤行业的领导者。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转型新材料智能制造业

“目前,中国巨石已不再属于传统的周期性行业,而是属于智能新材料行业。A股市场对我们的估值有待重新定义。”张毓强首先向记者强调了中国巨石在资本市场的“新”定位。

这样一段听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却是中国巨石走过的一段段砥砺前行的历程。

记者在参观公司展示中心时,看到这样一段史料:1972年,一个名叫“石门东风布厂”的作坊式小企业,在当时的桐乡县石门镇奄奄一息。是年仅17岁的张毓强,历经千辛万苦,从江西九江玻纤厂扛回了一台简陋的拉丝机。正是靠着这台机器,企业采取陶土拉丝工艺,开始生产玻璃纤维。

此后,经过40多年的奋斗,公司从一家总资产不足20万元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总资产超240亿元的世界玻纤行业龙头企业。

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点是,1999年,央企中国建材集团与巨石集团的母公司振石集团等4家企业牵手,发起成立中国化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巨石前身),并在上交所上市。由此,“混合”的巨石拉开了借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巨石总裁张毓强(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有道是,峥嵘岁月稠。日历翻到2017年12月24日,中国巨石新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在桐乡签约落地。而2019年一季度,中国巨石在建的桐乡总部智能制造基地细纱一期6万吨生产线项目和美国项目也将陆续投产。

如今,智能制造的序幕已经在中国巨石徐徐开启。张毓强充满信心地表示,整个智能制造基地建成投产后,中国巨石桐乡生产基地的粗纱总规模将达到119万吨,电子布产能将达到10亿米,从而实现中国巨石桐乡总部玻纤产能翻番的目标。

张毓强进一步阐述说:“未来该生产基地还将按照‘产品高端化’的战略部署,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与装备,重点生产风力发电用纱、小号数直接纱、热塑性短切原丝等高端产品,通过满足高端需求、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引领玻璃纤维行业‘智能制造’整体迈向更高层次。”

记者深入中国巨石桐乡生产基地三分厂车间,但见宽敞明亮的厂房,干净、整洁、温度宜人,大量的机器正在不停运转,却仅有三五个工人在有序操作。

陪同采访的中国巨石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顾桂江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巨石建立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管控一体化为核心,以生产制造智能化、IT服务智慧化为基础的“一核两基”信息化建设体系,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推进生产装备提升和技术改造,实现全面管控和清洁生产。如今公司在风电、汽车轻量化领域的销售比重均达到20%,中高端产品比例达80%,而受周期性扰动的建筑用玻纤产品仅占两成。

这,或许就是张毓强总裁所言“中国巨石已不再属于传统的周期性行业”的重要原因。

此外,玻璃纤维凭借轻质、高强的性能优势,持续替代钢、铝等传统材料,需求增长平稳。据美国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协会发布的《全球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市场趋势预测和机会分析》报告指出,未来5年内,全球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总消费水平预计将以8.5%的年增长率增长,其市场空间预计在2022年将达到1080亿美元。

而据记者采访获悉,目前中国巨石凭借中高端产品,已经占据全球近22%的市场份额。这,或许是中国巨石“估值有待重新定义”的大背景。

五大“法宝”降本增效 19年间净利增逾77倍

事实上,中国巨石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谓业绩骄人。

公开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巨石自1999年上市以来,归母净利润由上市首年的2789.21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21.5亿元,增长逾77倍,19年间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2.08%。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来,公司已经连续17个季度净利润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今年中报显示,公司净利润达到12.67亿元,同比增长25.91%。

这对一家体量较大的上市央企来说,实属不易。除去巨石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之外,还有哪些秘诀让公司能在业绩方面多年稳居行业前茅?

中国巨石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顾桂江(左二)向本报记者介绍公司产品结构等有关情况

采访中,记者通过与公司总裁、财务总监、董秘等高管深度对话,中国巨石走过的一条降本增效优质发展之路逐渐明晰。

首先,张毓强总裁称,公司毛利率比同行业竞争者普遍高出10%左右,同时产品销售价格始终保持稳定,这其中成本控制无疑是最核心的原因。公司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就严格把关,对于产业链上游企业掌控能力较强,原材料中的叶腊石、石灰石,分别由全资子公司桐乡磊石、九江钙业、林大石灰石供应,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品质方面也得到保障。

公司今年中报显示,中国巨石报告期内销售毛利率达45.58%,在玻纤行业所有上市公司中居于首位。而其他玻纤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多在24%至32%之间。

其次,注重环保和再利用也是公司“致胜法宝”之一。

据了解,中国巨石自主研发的纯氧燃烧超大型玻璃纤维池窑技术在熔化率方面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15万吨的单窑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全球最低;玻璃纤维废丝回用技术也为全球首创。

公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顾桂江介绍说,公司废丝粉磨技术将原本难以处理的废丝粉经过处理后作为生产原料重新回炉到生产池窑,实现了100%回收再利用,进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这也体现了公司“不以浪费资源、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原则和对环保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第三,销售成本低。公司目前销售团队仅有99人。当记者问及今后是否考虑扩大销售人员规模时,张毓强指出,公司目前销售主要依靠每年举办的国内、国外销售大会,人员方面未来还将进一步精简,通过区域划分,提高销售人员每年的人均任务量,并进一步缩减销售费用。在产品不大幅涨价的情况下,继续降低销售成本。

而公司对销售成本的严格控制,不仅不会传导至产品价格端,也不会以牺牲员工待遇为代价。这是中国巨石的独到之处。张毓强说:“要千方百计地给在职员工提高薪酬,同时要千方百计降低人员数量,简言之,就是单位的吨纱工资要降低,而人均工资要涨上去,打造一支更加精干的队伍。”

第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目前公司中高端产品占比达到80%。超过50%的产品出口欧美等国际市场,这些产品对于质量要求更加严格,往往需要通过多年的质量认证才能进入。

“国际市场对于公司整体的考量,也不仅局限于产品质量,员工安全、环保等方面‘软实力’也是公司能否受到认可的重要因素。甚至公司在清洁厂房过程中有没有竖立‘小心地滑’的警示标识,都有可能成为国际企业是否与公司合作的决策依据。中国巨石正是通过这种全方位、细节化的生产管理体系,赢得了国际市场的全面认可,被荷兰DSM公司授予金牌供应商的殊荣,此后更是接连获得杜邦、巴斯夫等行业龙头的青睐。”张毓强娓娓道来。

第五,公司在研发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1997年公司就提出全员研发的方针,从合理化建议,到一般项目创新,再到重大项目创新,从普通员工到中层干部,再到专业技术人员,不同的研发团队都有不同的定位。每年报审的400到500个项目,择优立项,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还与战略客户进行协同创新,并设立创新专项基金。

“三地五洲”战略布局 “以外供外”新盈利模式显现

在产能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国巨石的销售版图也在不断拓展。

目前,中国巨石拥有浙江桐乡、江西九江、四川成都、埃及苏伊士、美国南卡五个生产基地,并设立了巨石南非、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贸易型控股海外子公司,建立了全球营销网络。

“初期的‘走出去’是单纯的产品走出去,目的是利用国外巨大的市场扩大销售,创造利润。在埃及的布局属于遇到问题后对症下药的解决之道,此后在美国的建厂则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张毓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谈到在埃及建厂的背景,张毓强表示,随着“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倒逼公司产品质量提升和生产技术改进,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令国际竞争对手倍感威胁,欧洲玻纤巨头们开始了对中国玻纤的反倾销诉讼。

为此,2012年前后,中国巨石海外建厂战略正式启动,首选毗邻欧洲、零关税、规避反倾销“大棒”、劳动力资源丰富、未来本土需求旺盛的埃及建厂。随后,2016年,中国巨石又在美国投资3亿美元,建设年产8万吨的池窑拉丝生产线。

“在美国建厂,就是为了做到市场前移、研发前移、人才前引。”张毓强反复强调。

从单纯将国内生产基地的产品卖到国外市场,到玻纤产能的战略转移,近年来,中国巨石走出一条将海外生产基地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到国外市场的新路,实现“以外供外”的新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巨石以“国际化”为核心的“三地五洲”战略布局正在稳健推进。在北美,巨石美国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明年初正式投产;在南亚,巨石印度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中。

从技术创新到精细化管理,从走出去发展到智能化布局,巨石始终坚持走的比别人早一点,想的比别人多一点,做的比别人好一点。

“让我们比同行至少再领先5年。”两年前的张毓强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今天的张毓强则意气风发地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从技术水平到成本控制,我们已经领先同行业竞争者至少7年。”

19年15次分红逾22亿元 社保和QFII重仓入驻

“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这是世界范围内价值投资者选择投资标的的基本思路之一。中国巨石在一步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引得海内外投资者广泛关注,尽管期间市值也有波动。

《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显示,中国巨石自1999年4月22日上市到2018年9月27日,股票投资总回报率高达2173.69%。

中国巨石股价跌宕上涨的同时,与之对应的市值也水涨船高。据统计,截至昨日,中国巨石市值达366.34亿元,较上市首日12.03亿元增长超30倍。

对于市值管理,张毓强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公司的市值高低取决于市场投资者对公司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预期。“从成长性来说,巨石未来估值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投资者对于未来成长性的判断角度存在不一致之处,这也正常。务实而不是务虚,脚踏实地做好企业,才是公司长远发展的立命之本。”

如果说降本增效体现出的是中国巨石管理者的精干与务实,那么多年以来公司坚持分红,彰显出的则是企业对于投资者慷慨回报的一片真诚。

据统计,公司自1999年上市以来累计分红15次,合计分红金额达22.57亿元,且历年分红比例均保持在30%左右的高水平。

对于未来进一步回馈投资者的打算,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汪源表示,公司中报资产负债率仅为51%,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5.7亿元,整体资金状况非常健康,未来公司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会维持分红力度,承诺每年净利润的30%至40%用于分红。

此外,记者查阅中国巨石公告发现,仅2017年1月份至今,每个月都有机构投资者前往公司调研。而近30个交易日内,A股市场震荡磨底之时,更是有多家机构密集调研。公司副总裁兼董秘李畅称,现在每周都有机构对公司进行调研,其中有不少海外机构。

翻阅近年中国巨石财报,记者还发现,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出现大量社保基金组合和QFII身影。《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显示,社保基金2012年一季度至2015年末连续16个季度持仓、2017年一季度至2018年二季度连续6个季度持仓。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社保基金持仓达到历史最高,4个组合合计持仓16269.5万股。

QFII方面,自2006年二季度至2008年一季度连续8个季度持仓,2009年二季度至2010年三季度连续6个季度持仓。今年中报QFII持仓数量达4005.91万股,持股比例为1.14%。

另据统计,截至9月27日,A股上海市场最新动态市盈率为12.08倍,建材行业最新动态市盈率为12.8倍,新材料行业最新动态市盈率为17.92倍。受访机构普遍认为,中国巨石目前如按智能新材料行业定义,具有较大估值优势。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就认为,当前市场低估了中国巨石长期成长潜质。报告指出,市场对产能集中投放、贸易摩擦以及汇率波动的担忧,放大了中国巨石的股价波动预期,目前公司股价即便用较严苛的观点来审视,也已偏离了合理价值区间。

国泰君安最新研究报告则指出,中国巨石将走向伟大企业之路。市场大多关注成本优势,而忽视了公司正作为第一推动力引领行业产品技术升级革命,未来借技术与盈利复利循环,有望走向全球份额不断提升的伟大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