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四川 » 正文

全球报道:成都版《红色娘子军》主创48年后再团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29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为了忘却的纪念2017年底,电影《芳华》火遍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对当年文艺范儿的怀旧风潮。近半个世纪前,成都歌舞剧团
原标题:为了忘却的纪念

2017年底,电影《芳华》火遍大江南北,掀起了一股对当年文艺范儿的怀旧风潮。近半个世纪前,成都歌舞剧团也有一群肩负国家文艺宣传使命的少年少女们,他们演出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年多时间吸引了三十万市民的“围观”。从1971年初至1972年底,总共演出近300场,每场演出几乎都万人空巷,一票难求。他们的故事比《芳华》里的人物更鲜活、更精彩。
2018年9月13日,在成都市文联和成都市舞蹈家协会协调和帮助下,促成了成都版《红色娘子军》的演员再聚首。当天,二十多位主创齐聚华西都市报畅谈和追忆当年青葱岁月,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也有60多岁。当天正值戊戌年中秋节前夕,因此,这次聚会也有了几分团圆的味道。

成都版《红色娘子军》几乎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一谈起《红色娘子军》,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这段铿锵雄壮的《娘子军军歌》。《红色娘子军》最早的文学版本是报告文学版,由军旅作家刘文韶根据《琼崖纵队战史》记载的上世纪30年代一个“女兵连”的真实故事改编,1957年8月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影响很大。随后,全国的“娘子军热”席卷而来。1959年琼剧版《红色娘子军》最先上演;1960年谢晋执导,祝希娟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映;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首演,从此之后,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的是,成都也有属于自己的“红色娘子军”,这就是成都歌舞剧团排演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当年成都版《红色娘子军》的演出场场爆满,观众排长队买票的盛况至今都是不少老人难忘的青春记忆。
可是随着世事变迁,那段历史已经变得非常模糊。记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成都歌舞剧团《红色娘子军》”,搜索结果竟为零,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当年成都歌舞剧团艺术总监兼办公室主任李晔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那个时候我们做过的事情说出来,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李晔今年已经85岁高龄,但是耳聪目明、思路敏捷,于是,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李老口中娓娓道来。
“1970年,我们接到了上级领导指示,受命排练《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歌舞团上下都特别着急。因为演出一场完整的《红色娘子军》至少需要90多个演员,而当时的成都歌舞剧团一共才18个演员。”李晔说,为了完成任务,团里只能从其他剧团临时选调新人,他们中有的来自于京剧团和川剧团,有的来自于评剧团和曲艺团,甚至还有木偶团和杂技团的年轻演员。
就这样,好不容易将人数凑齐了。可人齐了却面临一个更大挑战,因为这些演员根本就没有芭蕾舞功底,不少人甚至连舞都没有跳过,如何才能在短时间里教会大家跳芭蕾舞并且学会整出舞剧登台演出,又成了最大挑战。李晔说:“不仅如此,当时的成都歌舞剧团完全没有接触过《红色娘子军》,派出人员去外省学习还屡屡碰壁,最后好不容易联系上了北京中央芭蕾舞剧团,得到了他们的回复,才真正得到机会前去取经。”
李老聊起当年往事神采飞扬,“就在这样一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我们凭借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困苦,成功地排练出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并且出色地完成了汇报演出。”
据了解,成都版的《红色娘子军》于1971年1月正式在成都红旗剧场演出,1972年底结束,一年多时间共表演近300场,场场座无虚席,观众人数累计达到30万。每次演出,都能引起万人空巷的盛况。

克服重重困难 一个月排出完整芭蕾舞剧

20岁出头,是人一生最美丽的阶段。时光如电,匆匆飞逝,昔日成都版《红色娘子军》的年轻演员们如今都已两鬓斑白。
那天的聚会,除了有李晔和他的夫人李斌美(歌舞剧团芭蕾舞导师),还有当年的演员们:张琏、邓家凡、吴世文、陈忠涛、范増妮、曾春华、叶天凤、苏茜、殷适、邓紫云、张雅琴、徐敏、刘世英、朱秋平、赵光玉、昊重玲、方丽君、李斌志、蒋平平、岳开蓉等集聚一堂。每每提及那段峥嵘岁月,每个人脸上都浮现出无比眷念的神情。当年参演《红色娘子军》的还有张瑜斌、曾慧、昊显德、宋梦月、张平、崔佳、张金智、丰国栋等诸多演员,虽然他们没有来到现场,但数十年过去了,这些老艺术家心中的激情却历久弥新。
赵光玉个头不高,是《红色娘子军》里的小战士和小斗笠,她是当年从评剧团里挑选出来的歌唱演员,24岁才开始接触芭蕾。“那个时候真的很苦,特别是对我们这些没有舞蹈功底的演员来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我24岁开始拉筋,还要学‘立脚尖’,往往是一边哭一边练。每天练到大腿抽筋,膝盖青肿,脚趾甲全部脱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拼着命学会了‘立脚尖’。”
各个剧团被选调来的演员们从来没穿过芭蕾舞鞋,穿上后即使经过了一段艰苦的训练,技巧方面还是达不到要求。当时的几位舞蹈教员每天都要教两堂课,一堂给歌舞剧的演员们进行常规训练,一堂给新演员们进行加强训练。血水染湿鞋袜,粘连肌肤,成了家常便饭,要想脱下来,还得再受一次皮肉分离之痛,苦不堪言。然而成都市歌舞剧团的舞蹈演员们,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学会了完整的《红色娘子军》,每一个人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当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百分百地投入,不管是有角色名的还是跳龙套角色的,大家都是无私奉献。”C组演员叶天凤说起那段历史,情绪激动,眼里饱含泪水,她是当年《红色娘子军》里跳主角吴琼花的三个女演员之一,“我们团当时的一个舞蹈演员,生了病需要打针,为了节省时间,每天对着镜子自己给自己打,就怕耽误演出。”
李晔的妻子李斌美老师如今也处于耄耋之年,是当年成都歌舞剧团的舞蹈老师,夫妻俩为了《红色娘子军》,为了成都的文艺事业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提起当年教导的这些“孩子”,老人热泪盈眶,“他们真的太可爱了。现在想起来我的心里都非常难过,当时的排练力度那么大,承受着那么多的压力,却连饭都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就用大米换红薯,一斤米换成五斤红薯。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骄傲。”

祝希娟观后称赞“舞剧版‘娘子军’比电影更饱满”

“那个时候的演出,买票很难。凌晨4点钟,红旗剧场门外就排起了长队。就算是内部人员,每人最多也只能买4张票,观众一人一次最多买2张。那种盛况真的让人感动。”电影版《红色娘子军》女主角吴琼花的扮演者祝希娟,在观看了吴世文老师跳过的“常青就义”后,感动万分,她评价说:“舞剧版的‘娘子军’,比电影更加饱满,形象更加光辉,更加感动人,感染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红色娘子军》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演员们的辛苦与付出,还跟幕后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分不开关系。据叶天凤回忆,“当时团里的领导、孕妇,凡是不能参加一线工作的人,统统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制鞋组。专门为舞蹈演员们制作芭蕾舞鞋。”芭蕾舞考验最大的便是脚上功夫,舞鞋更是易耗品,一双舞鞋往往只能跳三到五场,因此芭蕾舞鞋的需求量极大。
“那个时候要是没有这些默默奉献的人,没有服装组和化妆师,‘娘子军’也取得不了那样的成功。我们每一个人,真的都是十分忘我,那个时候的人,为了成都的文艺事业,真正做到了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家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竭尽全力,尽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奋斗。”叶天凤感慨地说。
一部好的作品,一定凝结着所有人的心血,它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努力和付出的集合。除了舞蹈团的演员们,当年的音乐队也都是从成都最顶级乐团里精挑细选组成的,足以见得当年政府和领导对文艺事业的重视和支持。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帆实习生杨谨烛
摄影杨涛

(责编:罗娟、高红霞)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