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江源村,奏响民族团结进步新乐章
广场舞台上载歌载舞的村民。
时令过了秋分,青海高原的晨昏便一天天多了寒意。各族群众依然在田间或草山忙碌着,收获丰收的喜悦。
这份喜悦,不仅有源于辛勤汗水的挥洒,得来了辽阔田野的回报与馈赠,更有着时代的光辉润泽各族群众的心田,收获越过季节界限、与日俱增的浓浓幸福感。
这份幸福,在时光的旅程碑前转化为难耐的激情。就在临近国庆节的日子,坐落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南部唐古拉山镇的长江源村,已呈现一片沸腾。村口大门上悬挂的“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鲜艳横幅格外夺目;每天的升国旗仪式也因临近国庆更显庄严和热烈;广场正中舞台上,乡亲们自己编排献给国庆的节目,也正加紧排练……
这里的数百户藏族群众,在喜迎新中国69岁生日的日子里,更加感恩党的关怀带来的幸福,更加强烈感触到,要像爱护“眼睛”和“生命”一样倍加珍惜民族团结。
感党恩,为民族团结进步画卷铺出厚重“底色”
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通过生活的日益改善产生的强烈对比,转化成为对党的深情感念。如涓涓的细流,从长江源村乡亲们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汇聚成珍惜幸福生活,珍惜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强音。
从村口沿着通向各家各户的硬化村道前行,长江源村村民们独门独院的门头上最惹眼的就是风中飘扬的五星红旗。
在村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已经三年的秦大云说,乡亲们常年自发把国旗悬挂在门头最显眼的地方。不善言语表达的乡亲们,就是想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出党对民族群众倾心倾力、关心关怀的感激之情,这已然成为长江源村的藏族群众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思想保证。
藏族群众申格的家,就在离广场不远的院子里。年近60岁的申格老两口带着孙子在暖意融融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申格说,举家搬到长江源村后,日子的确与生活在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岸边有着天壤之别。如果不是国家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将他们从距离格尔木市420公里外的雪山草场搬到现今长江源村的家里,申格想象不到那种艰辛的日子还要延续到啥时候。
在长江源村定居后,申格真切感到这才叫“日子”。300平方米的独门独院,62平方米的住房,加上自己在院内扩建的设施,家里水、电、天然气、厨房、卫厕样样齐全,连家里的电器也是统一配的。唯一让申格放心不下的就是身患风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妻子子布。
申格的妻子子布起初就近在唐古拉山镇上的卫生院看病,因为效果不明显,镇上就帮助联系到格尔木市医院接受治疗。因为离家远,子女们又离不开工作岗位。起初只有申格白天黑夜地守着,几天下来,年迈的申格就撑不住了。
为子布治病的所在病区医护人员得知这种情况,专门安排人员轮班守护,不但负责子布的治疗,就连饮食起居也在守护之内。吃不惯汉餐的子布看到医护人员百般照料,已很辛苦,觉得不再好张口说想吃藏餐。摸清了子布的心思,病区的医护人员就想尽办法为子布端来了热腾腾的藏餐。
一来二去,子布成了科室的藏族“亲戚”,相处得就像一家人。子布来科室治病时也常带一些自家制作的藏式点心,让医护人员尝尝,以此表达心意。不间断的治疗使子布的各种疾病大有起色,就连以前梳头也抬不起来的胳膊也能活动自如了,一家人为此绽开了笑颜。申格一家人心存感激:是一群汉族兄弟姐妹的真情救了老人的命、帮了全家的忙。
“感恩”更知“报恩”。年迈的申格知道自己已经出不了力、做不了啥了,就时常给自己当林业管护员的女儿念叨,国家花大力气为保护生态把大家搬到这里,过上好日子,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并让已经成家立业的两个儿子,在与其他民族群众相处中要像兄弟一般,就像总书记说的“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正因为长江源村的广大群众都怀有这样的“感恩”的心愿,才在和谐稳定中描绘出“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绚丽画卷。
促团结,和谐发展拨响心心相通的琴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早已在长江源村和谐健康发展中深深扎根,民族团结进步为长江源村的发展夯实了路径。
在通过“输血”方式,牵手村民们迈开创业步伐发展后续产业的同时,当地党委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帮助长江源村强化“造血”功能。相继帮助村里建起了养殖场、集贸市场,并无偿划拨20公顷耕地,帮助村民发展种植养殖后续产业。为给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开展了雕刻、舞蹈、驾驶、烹饪等技术培训,千方百计筑起各种渠道,让村民们掌握实际技能,闯出更为广阔的天地。去年,长江源村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是搬迁以前收入的10倍之多。村里半数以上的村民家里有了小轿车,部分村民还购买了卡车和挖掘机,跑运输、贩牛羊,或走进各种建设工地。定居生活10余年后,许多年轻人已凭借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出外打工中融入现代生活,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元素”。
“以前村里的群众都是从事纯牧业生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手艺,就更别说做生意了。正是靠着民族团结进步,村民们走出了新路、创出了新业。”长江源村老支书更尕南杰说。
30多岁的村民索南,在定居长江源村后一度不知道干啥而陷于愁闷。家里又有上了岁数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一是不会技能,同时家里也离不开他照顾。就在他陷于茫然时,先在格尔木市区做生意,后在长江源村租赁房屋开起超市的湖北籍女老板刘玉菊,给索南支了招、指了路。
刘玉菊先是把索南招到超市,帮着卸货或干些杂活。一段时间后又领着他熟悉进货的渠道和出进的账目。一年多后,看到索南日渐成熟可以“自立门户”了,刘玉菊帮着索南在离她超市不远处开起店来。只要自家的店里稍有空闲,她就要到索南的店里“指点”一下。也有人给刘玉菊私下嘀咕,“同行是冤家”,你这不是把自己碗里的“饭”往外拨吗?刘玉菊有她自己的主张,她认为,自己做的就是一群藏族同胞的生意,反过来对藏族兄弟伸手帮一把,也是在情在理。
几年下来,索南的小店开得有声有色,在索南的心里,已把刘玉菊当“阿姐”看,也是又在这位“阿姐”的帮衬下,索南利用自家院里的自建房,开起了“吉祥藏餐”,并不时把这位“阿姐”喊到自家的藏餐馆里,品尝藏餐……
藏族姑娘措毛,是村里组织的演艺队的成员。除了经常在广场上的舞台给乡亲们演出外,演艺队还在当地文化部门“穿针引线”下,走出村庄表演原汁原味的藏家歌舞,在“歌舞打工”增加收入的同时,融入时代气息的民族文化,也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辽阔舞台呈现别样风采,吐露别样芬芳。
“日子越幸福,越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做扎实,只有各族兄弟心贴心、手挽手,好日子才能更长远。”前任长江源村的老支书、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有着更深体会。
谋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走向深入提供支撑
“这两年,我们一边推动村里的发展,一边不歇脚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才仁扎队话语里充满了责任感和紧迫感。
“团结产生力量,凝聚诞生希望。”在扛起生态责任的同时,长江源村的村民毅然把民族团结进步扛到了肩上。
2017年末,村里一户村民查出重病,村委会立刻在村民的微信群里号召捐款。村民立刻群起响应,不到两小时,全村捐款数万元。老支书更尕南杰拿出了1万多元积蓄,连村里福利院的老人也参与捐款……
从曾经的牧民,在生态搬迁中变成了定居的村民,借助乡村振兴的大潮,长江源村的村民在贴近城市、融入现代生活,提高生活品质中又变成了“城里人”……这是长江源村的村民们以民族团结进步为阶梯,在谋求更好发展中留下的足迹。而与此同时,良好的发展也为长江源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强有力的支撑。
在长江源村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房屋中,最显眼的房屋建筑要数村民闹布桑周家的住房。300多平方米的住房分上下两层,虽说整体依然是藏式风格,房内的各式家具和电器都十分现代。
踏上了创业之路,几年的打拼,加上国家的优惠补贴政策,闹布桑周的腰包已在村里“显山露水”。同时利用富裕的资金,租下村里临近主干道的门面房,让妻子也开起了门店。
闹布桑周致富不忘乡亲,在外承揽下工程后,就带动起村里的年轻人往外走,经风雨、开眼界,在谋求发展实践中,体会和感悟民族团结进步对于推动自身发展和培育信念的至关重要,领会到只有融合到民族团结大家庭里,发展的能量才会得到不断充实。
以发展支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现实“课堂”,就鲜活地摆在长江源村里。投资400多万元的给水管网改造项目、180多万元的民族文化长廊建设项目、总投资1200多万元的卫生院、幼儿园配套设施、长江源学校改造建设等项目的落地实施,在为长江源村的群众重塑了生活家园的同时,构建了通向希望与未来,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精神家园。
村里和格尔木市黄河路街道结成了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的“对子”,每逢藏历年或其他节庆活动,黄河路街道和村里就会组织起来,或共同展示汉族和藏族的厨艺,或同台演出各民族的节目。黄河路街道办事处还时常为村里传递用工信息,或为村里铺路搭桥寻找适合干的项目……就在这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交融中,让村民们深切感受到心贴心的情谊。
长江,自发端经久不息,滚滚向前,就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长江源村群众这样的众多儿女,将民族团结进步中迸发的激情倾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