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军事 » 正文

全球报道:最近40米!中国海军精准操作,美军舰在南海紧急转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03  来源:参考消息
核心提示:原标题:现场 | 最近40米!中国海军精准操作,美军舰在南海紧急转向......据国防部网站2日消息,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就美舰擅自进入

原标题:现场 | 最近40米!中国海军精准操作,美军舰在南海紧急转向......

据国防部网站2日消息,国防部发言人吴谦就美舰擅自进入我南海岛礁邻近海域发表谈话。

他表示,9月30日,美国海军“迪凯特”号导弹驱逐舰擅自进入中国南海有关岛礁邻近海域。中国海军170舰迅即行动,依法依规对美舰进行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


▲中国海军“兰州”号导弹驱逐舰(舷号170)

吴谦表示,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当前,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趋稳向好。但美方一再派军舰擅自进入中国南海岛礁邻近海域,严重威胁中国的主权和安全、严重破坏中美两国两军关系,严重危害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军队对此坚决反对。

他表示,中国尊重并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航行和飞越自由,但坚决反对任何国家打着“航行自由”的幌子,行违法挑衅之实,威胁沿岸国主权和安全,危害地区和平与稳定。中国军队将坚定履行防卫职责,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坚定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另据外交部网站2日消息,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美舰非法进入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回答了记者提问。

华春莹说,9月30日,美国“迪凯特”号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擅自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中国海军依法对美舰进行了识别查证,予以警告驱离。

据美国海军发布的照片,在9月30号的此次事件中,中国海军“兰州”号导弹驱逐舰为维护中方主权,在南海相关海域迫近美舰,以精准操作斜切其航线,迫使其改变航线并驶离。

两舰最近时只有40米左右,左为美国海军“迪凯特”号驱逐舰,右为中国海军“兰州”号驱逐舰。(美国海军)


▲美国海军“迪凯特”号驱逐舰急停、转向并与中国海军“兰州”号驱逐舰拉开距离。(美国海军)

从美国海军公布的现场图片来看,中国海军“兰州”号驱逐舰的动作专业、规范,符合国际规则,体现出极高的操作能力和国际法水平。

华春莹强调,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当前,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继续趋稳向好。美方罔顾地区国家共同意愿,一再采取挑衅行为,打着所谓“航行与飞越自由”的幌子,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威胁中国的主权和安全,危害地区的和平稳定,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华春莹说,中方强烈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停止此类挑衅行为,以免损害中美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

美舰擅自闯入我南沙岛礁12海里内活动,却污蔑中国战舰“咄咄逼人”。

据美国《星条旗报》网站10月1日报道,美国太平洋舰队发言人蒂姆·戈登中校在一份声明中说:“中国驱逐舰进行了一系列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操作,并警告‘迪凯特’号离开该地区。中国驱逐舰一度靠近‘迪凯特’号舰艏不到45码(约合41米)的地方,之后‘迪凯特’号进行了躲避,以防止相撞。”

报道称,中国最近拒绝了美国提出的“黄蜂”号两栖攻击舰在10月份停靠香港的请求。2016年,在“约翰·斯滕尼斯”号航母战斗群穿越南海后,中国也拒绝了其停靠请求。

美军F-35B隐身垂直起降战斗机在“黄蜂”号两栖攻击舰上起降。

又据美国海军学会网站10月1日报道,美国太平洋舰队发言人内森·克里斯滕森中校在电子邮件中告诉美国海军学会,当中国的“旅洋”级驱逐舰接近时,“迪凯特”号正在南沙群岛南熏礁和赤瓜礁附近12海里之内活动。

报道称,与此同时,“黄蜂”两栖部队以及海军陆战队第31远征队也在南海进行活动。他们最近在海上完成了“保卫两栖特遣部队”演习,包括从“黄蜂”号两栖攻击舰上进行班组武器实弹射击。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