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为抓手 改善人居环境
淮安市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工程进展顺利,成效初步显现。仅今年以来,全市建成集中居住区16个5802套房,面积85.8万平方米;33个村居的5270户农民喜迁新居,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表示,推进农村群众按照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提升农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品质,既是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淮安按省委要求,结合自身禀赋特色精心打造乡村人居,探索出一条配套完善、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群众认可的集中居住之路。
补齐短板,改善农民住房条件
9月14日,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集玉嘉园安置小区,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期、二期安置房主体工程均已完工,目前正在进行绿化、管网、电力等附属设施施工。
“这里将安置原张集、玉尧、郑湾三个村的搬迁群众810户,年底前全部交到老百姓手里。”淮高镇“村建站”负责人王际康说,目前三个村的旧村体已完成复垦,新增耕地1440亩。
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而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则是当前最直接的抓手和最紧迫的任务。除新建成的16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外,淮安还有37个集中居住区正在建设,约2100多户农民正在搬进10个集中居住区。
淮安地处苏北,村庄分布散、农民住房成套比例较低的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8580个自然村,平均每村只有52户,空关房率超过20%;耕地碎片化现象明显,户均承包地块多达4块。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成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短板。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成为大势所趋和发展之要。为此,淮安去年出台《关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力争用3-5年,基本实现一般村有条件的农民全部集中居住,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盱眙县以土地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将农村相对集中居住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农村土地整理、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等融合推进,初步实现“富民、强村、兴农”的多赢目标。
“淮安市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不是对自然村落的简单合并,更不搞一刀切、一阵风式的大拆大建,而是准确把握乡村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综合考虑农民的承受程度和生活习惯、乡风民俗,通过资源整合和设施配套,打造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空间载体。”姚晓东说。
洗脚上楼,生活品质大改观
9月14日中午,当记者来到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郑河村集中居住区村民赵忠权家里时,他和老伴正在做饭,厨房里传出阵阵香气。赵忠权家住在独门独户的两层小楼里,室内装饰一新,干净的地砖可以照出人影。
“楼上楼下共151平方米,买到手12万元,每平方米只花800元。”赵忠权说。提起搬家前后的变化,他很是感慨:“以前全家人挤在三间小瓦房里,冬天四面透风,夏天蚊蝇乱飞,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不但干净宽敞,而且水电气齐全,感觉日子过得一步登天了!”
同村的刘大爷去年胆囊炎发作,以为又要去大医院开刀了。没想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把手术做了,医保报销后自己只掏了700多元。“现在看病很方便,只要不是重大疾病,再不用到大医院拥挤排队。”他说。
集中居住不仅极大提升了农民住房品质,还深刻改变着农民的生活习惯。9月14日下午,记者在涟水县陈师镇合心村集中居住区看到,村里篮球场、足球场、健身广场等一应俱全,数十名村民正在健身广场锻炼。该村党总支书记沈正海表示,以往农民没事时喜欢打牌聊天,现在大家养成健身习惯,除使用这里的器材健身外,晚上的广场舞有几百人参加,到旁边百药园散步的更是成群结队。
淮安市市长蔡丽新表示,集中居住涉及制度的深刻变革、利益的深度调整和资源的深度整合,必须加快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抓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确保农民进得了城、站得住脚、生活得好,用好政策、好前景来唤起群众对集中居住的向往。
淮安的好政策好前景,让农村群众对集中居住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涟水县陈师镇仅用4天就签下850户搬迁协议,淮阴区淮高镇原老张集片区群众搬迁支持率达95%以上,很多地方甚至出现农户主动要求快速拆迁的景象。
集中居住,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农民“洗脚上楼”后,土地谁来种?农民靠啥生活?在陈师镇百药园,记者看到,上万亩决明子、白术、瓜蒌等中药材长势良好。康绿农业总经理张同军说,他种植的450亩白术霜降过后就可收获,每亩销售2.5万元,纯收入1万多元。正在白术园里锄草的团结村农民王海兰告诉记者,她天天来百药园务工,每天工资60元,一个月就是1800元。
陈师镇在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同时,启动万亩良田整治工程,目前已搬迁农民850户,流转并整治土地1.2万亩,打造万亩中药材基地“百药园”,吸纳当地劳动力2000多人,人均增收1.6万元,村集体年均增收约15万元。镇党委书记左鹏透露,该镇利用“百药园”基地,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中医药科普、体验、诊疗、药膳等项目,推进中医药养生小镇建设,形成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医疗保健、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在淮阴区刘老庄镇双庄村粮食烘干房周围,一望无际的连片土地已完成复垦。而在半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村庄。刘老庄镇镇长高传荣介绍,双庄村整村搬迁后,形成5680亩连片农田并全部实现流转。2000亩碧根果、300亩金针菜、200亩循环生态农业及1900亩优质稻米基地等项目已实施。
集中居住不但改善人居环境,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助推乡村振兴,为构建布局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提供载体。金湖县塔集镇集中居住项目——荷韵小镇一期已进入扫尾阶段。依托荷花荡4A级景区资源,荷韵小镇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民集中居住的协调发展。
依托农民集中居住,实现资源优化布局,淮安将逐步形成“1-3-10-47”城镇体系、28个协同发展的小城镇发展片区和2518个规划发展村庄的城乡空间结构,加快构建布局更趋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类空间。(彭广余 李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