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广东 » 正文

全球报道:中国花滑第一人包振华在深圳俱乐部执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05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愿做深圳花滑运动奠基石!”包振华(右)在指导学员。虽然已年近50,但那时不时流露出羞怯的微笑,讲话时的轻声细语,
原标题:“愿做深圳花滑运动奠基石!”

包振华(右)在指导学员。

虽然已年近50,但那时不时流露出羞怯的微笑,讲话时的轻声细语,尤其是冰场上那舒展、优美、灵动的身姿,都让你切身领略到她当年的风采。她是我国最早从事花滑项目的运动员之一,也是首个踏上冬奥会花滑赛场的运动员。远在陈露之前,是她让世界看到了我国花滑运动的可能性,让世界感受到东方花滑美学,她就是包振华。今年,包振华加入深圳昆仑鸿星俱乐部,成为昆仑鸿星冰麒麟青少年培训的花滑教练。包振华说:“我希望成为深圳花滑运动的奠基石,为国家北冰南展战略出一分力。”

因为“爱美”选择花滑

出生在吉林冰雪世家的包振华自幼对冰上运动不陌生,但是在还没有认清速滑和花滑冰刀时,她就选择了花滑。因为包振华了解到,花滑运动需要学习跳舞,还需要拥有优美的身姿,“爱美”的她就这样毅然选择了花滑项目。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并没有室内冰场,只能“靠天吃饭”。也就是只有冰期能够训练。包振华说:“大冬天要训练的时候,就挑一块操场,往上面浇上水就是一块冰场了。这样的冰场杂质特别多,对冰刀损坏很大,都是靠教练和我去修去打磨冰刀,总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训练。”大冬天在室外训练,保暖也是严重问题。穿得少了手脚僵硬,穿得多了动作做得十分笨拙。包振华的第一身训练裙装还是她的启蒙教练苗瑞馥亲手制作的,是当时十分时尚的“的确良”质地,但毕竟没有弹性阻碍动作。后来苗瑞馥又四处寻找,终于定制了一身尼龙布的裙装。“当时穿上那身尼龙布裙装,感觉自己如冰上公主一般。经常回到家都舍不得洗,每天都叠得整整齐齐。”包振华笑着说。

14岁成为中国第一人

我国花滑运动起步较晚,直到1979年才首次参加国际赛事。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14岁的包振华第一次站上冬奥赛场,这同样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登上冬奥舞台。作为花滑项目唯一一名女单正式选手,14岁的包振华用自信的笑容回应着世界的好奇与瞩目。

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的包振华对奥运村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24小时的食堂、放映好莱坞大片的影厅、还有供运动员放松的游戏室……但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花滑男子比赛中英国选手考辛斯,把当时风靡的迪斯科音乐编排进了自己的自由滑表演中。“我一直以为花滑的配乐都应该是古典的,没想到也能通过流行音乐演绎这种美。”还有前冬奥会金牌得主,被誉为“冰上皇后”的美国选手弗莱明。“她人美,滑得也美,一举一动都透着花滑的优雅和美感。”世界顶尖花滑选手的风姿令包振华目不暇接。虽然最后,包振华排名垫底,但进一步加深了她对花滑运动的热爱与渴望。

甘愿做一粒石子

那次冬奥会后,包振华留在美国训练,和很多世界级选手同场练习。当时提供指导的正是考辛斯的教练。短短3周时间,包振华就实现了从两周半到三周跳的飞跃,并将先进的技术和对花滑运动表现力更深刻的理解带回了国。自此,中国花滑日渐与国际接轨。1984年,包振华又参加了萨拉热窝冬奥会,但成绩未能有大的突破。之后备受伤病困扰,终于在1988年包振华选择退役,并赴日交流深造,取得了体育经营管理硕士学位,并一直从事着花滑教练的工作。

即便身在异国他乡,包振华也一直关注着祖国的花滑发展。1998年长野冬奥会,远在福冈的包振华,举家驱车14小时来到现场为中国选手加油助威。花滑女单赛场上,22岁的陈露以一曲经典的梁祝蝉联冬奥铜牌。32岁的包振华站在看台上,终于能够亲眼见证五星红旗在冬奥赛场上缓缓升起。回想起那一刻,包振华依旧心潮起伏,“我就像一枚铺路的石子,今天我们的台阶能铺到哪里,后面的人就能站到哪里,我一点不后悔。”

花滑梦要在深圳延续

2022年北京就要举办冬奥会,一直心系祖国花滑运动的包振华与先生决定回国发展,希望用自己常年在日本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先进理念,为中国花滑运动出一分力。今年夏天,包振华更是选择了深圳昆仑鸿星俱乐部,落户深圳。

“花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运动与美的结合,富于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单纯难度的提升或动作的完成度,而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令观众和评委见之难忘。”包振华在训练中也格外看重这一点,擅长启发式教育,一个动作不是简单的会与不会,而是要孩子自己动脑筋思考,如何在完成的基础上表现得更美。包振华说:“冰上运动现已经缩短了南北距离。在深圳,我看到了很多有潜能的花滑苗子,看到他们我很激动。随着金博洋等新星的成长,我国出现羽生结弦这样偶像级花滑选手指日可待,我希望他就在深圳。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深圳花滑运动做贡献。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爱上这项运动,以体育感知艺术。”

(责编:王星、陈育柱)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