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数字货币 » 正文

全球报道:全球科技公司正在迁往新加坡 原因有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06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全球科技公司正在迁往新加坡 原因有四腾讯财经讯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逐渐成为了亚洲的

原标题:全球科技公司正在迁往新加坡 原因有四

腾讯财经讯 据《福布斯》杂志报道,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逐渐成为了亚洲的世界级科技中心,并且成为那些寻找可进入亚洲科技市场的跳板的公司偏爱的目的地。

众所周知,亚洲科技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全球很多公司都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发布的数据,在全球100家顶尖科技公司中,多达80家公司已经在新加坡运营业务,而且这些公司正在增加在该国的投资。2017年彭博创新指数显示,新加坡排在全球第6位,位居日本和美国之前,而中国排在第21位。

被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逐渐成为了亚洲的世界级科技中心,并且成为那些寻找可进入亚洲科技市场的跳板的公司偏爱的目的地。

房地产投资顾问公司仲量联行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新加坡是很多中国科技巨头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同样,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等美国科技巨头都已在新加坡创建了完善的地区业务。现如今,新加坡政府的决策者正在张开双臂,欢迎外国投资者的到来。

以下是助新加坡获得全球科技公司青睐的四大因素:

开放和连通性

新加坡地处亚洲地区的中心,该国的基础设施连通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仲量联行的研究显示,中国城市与新加坡的连通性最为紧密,其次是纽约和悉尼。新加坡已经努力成为全球复杂的价值链中部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归功于该国的机构提升了透明性并且遵纪守法,同时该国的决策者成功地赢得跨国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信赖。显然,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尤其是在新加坡的政府机构继续从事开源、互惠互利、公私合营的活动。新加坡的决策者定期邀请外国公司参与问题的解决和能力构建实践。

自由贸易协定

尽管新加坡的市场规模很小,人口仅有500多万,但是该国已经落实了多达22项的双边和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近期,新加坡被敲定并签署了2项超大自由贸易协定,分别是《欧盟-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要知道,《欧盟-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协定,对于促进数字贸易和平台经济有着很高的标准。

如此多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效地向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企业开放了全球所有的主要市场。为了有资格获得这些自由贸易协定,地区价值链可能会转移至新加坡。新加坡拥有强大的供应商网络,大量战略合作伙伴以及服务提供商。

数字交易和对数据友好

相比之下,新加坡对数字贸易和数据没有太多的限制。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下称“东盟”)中,虽然其他国家正在设置更多的跨境数字流壁垒,但新加坡却成为《东盟-澳大利亚数字贸易框架倡议》背后的主要推手之一。《东盟-澳大利亚数字贸易框架倡议》旨在为电子商务、数字货币、知识产权保护和数据管理制定正轨的法律框架和标准。通过把进口商、出口商、银行、物流公司、海关、船运代理公司和其他利益相关方联系在一起,(这些利益相关方都处在一种透明且开源的环境中),新加坡现有的国家贸易平台已经为相关企业提供了世界一流的雏形。

人力资本与人才

腰包鼓鼓的新加坡决策者们,正在把该国的劳动力市场打造成全球最精通科技的劳动力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政府已经为《研究、创新与企业2020计划》(下称“RIE2020计划”)拨款190亿美元。RIE2020计划正在推动对先进制造和工程、数字经济和服务、健康和生物医疗科学以及城市和可持续解决方案的关注。这些资金充足的努力牵扯到新加坡强大的合作网络,其中包括新加坡一流的大学、顶尖的跨国企业,以及正在迅速成长的初创公司、企业孵化器和风险投资家生态系统,同时还包括全球顶尖顾问、法律、会计和IT公司。这些参与者构成了新加坡生机勃勃的国际商业社区。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