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2日,桂林天气晴朗。兴安华江瑶族乡高寨村的潘奇斌和阳雀村人蒋军起了个大早,他们今天要去的是“华南第一峰”猫儿山的北麓黑冲峰挖草药,黑冲峰海拔1828米,仅次于猫儿山主峰(2141.5米)。
尽管天气晴朗,但是由于海拔原因,山里却是云来雾去,人穿行在浩瀚云海之中,难以看清整个大山的真面目。黑冲峰山势险要,植被繁多,山中除了有不少稀有动物外,还生长了诸如石斛、甘草等药材。
两位农民常年在黑冲峰挖药为生,早已经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但即使如此,面对湿滑的崖避和弥漫的大雾,他们不敢掉以轻心,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着。
突然,一道白色的闪光掠过二人眼睛,二人定睛一看,发现近在咫尺的绝壁岩缝沟壑之中有一堆闪闪发光的东西。二人顿时心生好奇,仔细辨别眼前之物。但由于雾气弥漫,加之林茂土掩难辨其貌。
二人再度攀爬峻峰险坡,绕道1个多小时终于走到了这奇物的所在地——黑冲峰石冲头。
此时,太阳已经在天边升起,太阳光照在这堆物体上反射出无数白色的光芒,如一大堆铝箔纸一般。二人此时才看清楚眼前之物,原来是一架坠毁的飞机。
他们立刻下山,将此事报告给了相关部门。相关部门立刻组织专家和大量人力前来,由于山路崎岖全是悬崖陡坡,无路可走,人们只得抓着石头、攀着树藤、拉着护绳才能够抵达飞机所在的黑冲峰。
摄制人员用这根绳子爬上飞机坠落的地方进行采访。抵达现场之后,人们才发现了这惊人的一幕,一架巨大的飞机坠落在山崖与山谷之间,机骸已经四分五裂散落在500平方米内,一支螺旋桨镶嵌在岩壁缝隙之中,有的机骸被后来所生的树木紧紧缠住。
这到底是什么飞机?是哪个国家的?这架飞机为什么会坠毁在这里?一连串的疑问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
为了找到真相,专家对飞机残骸进行了采样,对每一堆机骸、机关枪、手枪、骨骸和遗物进行了拍照、记录。最关键的是,他们还找到了飞机的标牌和飞行员的铜牌。
很快,专家就锁定这架飞机是桂林秧塘机场的飞虎队飞机。通过对6挺机关枪和4台发动机的比对研究,发现这与桂林秧塘机场的美军B—24重型轰炸机相当吻合。该重型轰炸机就是4个引擎、6挺机关枪,可以载重2000公斤炸弹,续航8个小时。
据历史资料记载,当年驻扎在桂林的第308重型轰炸机大队,有373、374、375和425四个中队,一架B—24机组为一个小队,型号“解放者”。
飞机的型号和名称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对飞行员的身份进行研究。当时找到了三小堆散落各地的骨骸、还有不少已经被烧焦,这些遗骸用牙刷清洗之后取样打包送回美国进行DNA检测。
其实,早在战争结束的1946年,美国就专门派人到桂林一带搜索遇难的飞行员遗骸,他们在猫儿山及其周围寻找了将近一个月也没有发现,于是就此作罢。
1996年,美国通过最先进的DNA检测和对比失踪人员名单,得出了结论:这架飞机是1944年8月31日从柳州美国的第14航空队空军基地上起飞的,机上共有10名机组成员。这架飞机曾经轰炸了日军位于台湾一个港口内的大量军舰,击沉了至少3艘日军战舰。
飞机上年龄最大的是26岁,最小的19岁。除了机长皮尔庞特和副机长托姆内代尔,其他人都是第一次上战场。
1997年,由美国国防部失踪人员办公室副主任艾兰·列奥塔组成的专家组来到中国兴安,专家组在寒风暴雨中登上了猫儿山,现场对飞机进行查看和搜寻,在专家组的搜索下又发现了部分机组成员的遗骸。
到此,这架B—24的搜索宣告结束。 艾兰·列奥塔紧紧握住潘奇斌和蒋军的手表示感谢。
在全力搜寻遗骸和进行研究时,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一直密切关注此事。在搜寻结束之后,克林顿专门为2位中国农民写来了感谢信。随后遇难机组的家属纷纷从美国写来感谢信,感谢中国方面为他们找到了失踪的家人。
1997年1月,这批飞虎队员的遗骸交接仪式举行,失踪、牺牲了52年之久的飞虎队员终于回家了。
1998年,为了纪念B—24轰炸机的英勇事迹,美军B—24飞机失事记事碑在猫儿山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