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来自三四线县城?恐怕也不了解真实的家乡
我老家,是浙江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小县城,哪怕前阵子的撤县并市让它可以被称呼为地级市,但是在我印象里这依然是一个县城规模的地方。
大概三四十万人口,核心区域三纵三横,20分钟可以把老城区走遍了。我爱我的家乡,我也去过很多地方,发现这里和中国成千上万个县城都表现的一模一样。
这七天除了在家躺着,我用脚再一次认真地走了下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有一些心得想要和你说。这些感受,或许就是一个小县城可能的未来。
大基建模式正在改变县城
你会说小县城永远不会有改变,我告诉你,错了。起码最近这两年,大量的县城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才我说过,撤县并市是最近我家乡最大的一个变化,但是伴随着这个,很明显家里有2个变化,第一高铁真正意义上要在这里设站点了,虽然是2025年才会实现,但是起码有了倒计时的时间点。
与此同时,高速路网也将这里纳入,没错,以前我回家除了要开3个半小时高速,还要开一个半小时的国道,使得每次的回家之路都无比艰难。
而就在这一年,高铁和高速这两个利好同时在这个县城发生着,这对一个县城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县城之所以为县城,核心在于孤立,而未来这一切将不再存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就用这两种特别直接的方式,赤裸裸地在我的家乡快速的推进着。
对于未来,可以感受到的是,我们和周边的三线城市的融合度要更高了。
我们要推动自己从过去的四线变成三线,改个名字可不行,融入边上的二三线城市成为了最有效的方式。
如今看来,似乎有点盼头,我们也会这个熟悉的城市多了一点期盼。
如果顺利的话,未来我去上海在3小时内,去杭州2小时,这是对生活真真实实的改变。
当然,交通的改变也从外渗透到了内部,刚说的老家里三纵三横,也终于有一横如今变成了双向六车道,借着这个契机,我家那一条黄金主干道终于有了点改变。
赚钱后还是选择离开
每次我回家,都会找时间去做一次足浴,为啥啊,我其实也算大大小小见过市面了,但是老家的足浴真的性价比超高,花100块不仅全身把你按到位,你还可以吃好喝好,还是高档地方,真的是身心全方位的放松啊。
这次足浴的时候,我就和妹子聊天。给我按脚的小妹说,这里做服务的妹子全部都是外地来的,有云南,有四川,甚至还有缅甸越南过来的。
听到这我很欣喜,毕竟说明我们这里的消费能力可以支撑得起服务业的发展。
但是后面一句话是:这里包吃包住,来这里工作从来不会出去,就指望赚两年钱之后回老家。
这是很多县城的问题,有人愿意来,但是和这个城市的关联性很弱,不会带动联动消费,别说买房了,他们基本上不会和外界接触,朋友也都是同乡的这些人,对于他们来说,来这里就是一个目的:赚钱然后离开。
有人愿意来,却没有愿意扎根的。
小县城最痛苦的就是人口的问题,毕竟一个城市的发展全靠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导入程度决定了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这有没有外来人口,不仅有,还很多,但是很奇怪,他们都不会留下来。
留下了的人为数不多的选择
另外,对于本地人,真的很多人想要出去,交通越发便利之后这样的人也就越多。
当然出去不是说那种去一线城市各种漂的,而是去到周边的二三线城市,5+2真的很多,因为人人有车,因为开回来也只要一个小时。
而留下来的,和很多看到的文字描述的一样,大概三个方向:公务员、银行、老师。能够谈得上公司的地方,我认真找了下,大概有保险和直销公司这两种吧。
如果你要跳脱这个方向,唯一的选择就是创业。当然这两个字是一二线城市的叫法,在我们老家叫开店。
可以开一个你想要开的门面店,这里的房租还可以接受,用户的购买力也够,方向切得好大概能够活得下来。
但是我认真逛了下几个街道,发现老家的门面,大概做几个生意:服装店、饭店、奶茶店。大概就这么几种,当然其他洋气的也陆陆续续见过一些,但是也不知道为啥过阵子就关掉了。
特殊的商业模式
说到商业,这里很是奇怪,除了三纵三横开着的服装饭店和奶茶,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基本上就ktv和夜总会了,当然更远一点就是足浴和桑拿了。
然后中间会穿插一些大排档,每天营业到晚上三四点的那种。
当然这里都是县城范围内的距离,就说在本地人心里很远的足浴店,我走路15分钟也就走到了。
这里的实体店里本来卖的就是杂牌货,价格也不高,买东西5分钟路程,还能享受砍价的快感。
当然,外卖在这里散发出勃勃生机,在美团饿了么还没进来的时候,本体就衍生出了跑腿服务,就是给人买吃的。
为什么,因为晚上这个城市的娱乐活动就是麻将,黑夜给了我们一双黑色的眼,我们用它来寻找自摸。
所以这就构成了这个现成特殊的夜生活模式,餐饮处灯火通明昼夜不停,其他地方8点钟之后老板就开始寻求关门打样了。
辛苦是真辛苦,赚钱也是真赚钱
当然,你说我们日子过得不好,那就错了,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在我去过那么多地方来看,说小康都是客气给人留面子。
大家都很有钱,而且我们的有钱并不会类似于一线土著依赖房产或者拆迁,是真心自己赚的。
为啥,道理也很简单,这里没公司没企业,所以剩下的都自己开店了。开的店生意可能没那么好,但是都是一两个人的夫妻老婆店,员工就是老板,老板就是员工。
这种模式下注定生意做不大,但是注定每个人都很有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我家楼下的早餐店,一天就做上午4个小时,今年过年的时候听我妈聊起,两口子的年收入最少在100万以上。
辛苦是真辛苦,一年无休365天起早贪黑,但是有钱是真有钱。
当然,也有一些人一夜暴富的,和一线城市有点类似,但是不是靠拆迁,而是宅基地的转让。
我们都说城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就是把一些农村的地方变成城镇,而对于小县城,农村和县城的交界本来就没那么远,所以这样的城镇发展起来就比较快,后面的土地指标大多来自于过去农村的集体土地。
所以我在老家经常听到哪个村今年发了,哪个村过年集体给村民发钱了,大概率都是这些利好驱动。
这也是为什么我至今还是农业户口,因为第一我如今依然在上海落不了户,第二户口在老家确实有真金白银的利好。
真的不缺房子,但真的缺好房子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去年我家一个房地产项目开盘了。别误会,这里的楼市其实一直都不好,之前陆陆续续有几个项目开盘,购买者乏善可陈。
为啥啊,因为大家都有房子,而且不止一套,而且每套都是别墅式,一栋一栋存在的。
所以对于这个城市,天生对于空间对于房子就没有饥渴的存在。
但是为什么这次开盘却哄抢呢,价格一万多,开盘的时候几千个人在现场,这在老家几乎等于要开个演唱会的规模了。
我后来复盘了一下,这个项目和其他楼盘不一样的地方,老板很聪明做了三件事情,第一物业引入了绿城物业,第二边上要做一个真正意义的集中式商业,第三配了一个双语幼儿园。
就靠这个,就把我老家的父老乡亲激活了,所有人都去买房子了,当然我也买了一套。
理由和大家想的一样:我们都不缺房子,但是都缺好房子。但凡能够拿得出好一点的东西,我们都愿意买单。
后来和项目销售聊天,发现2个有趣的现象:第一大家买的时候都把车位给同步买了,第二大家都不喜欢贷款。
这些举措你可以理解为消费理念不成熟,但是真的有钱就是可以任性。
县城的出路在哪里
之前我看过一个消息,说中国有六百多个城市,其中一二线只占了4%,而构成中国的核心,都是一个个县城。
这样的县城在我眼里差不多都是一样的面貌:本地人没那么穷,但也没那么拼,外面人进不来,里面的人过得也挺自在。
就是这样的温吞水状态让很多人感觉到县城的不温不火。
但是大基建模式某种程度上真正改变着这些城市的未来。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好像通过高铁或者高速,可以实现外来人口导入。
但是错了,给大家看一个截图。
我老家一个朋友,愿意早上开车去另一个城市吃早餐。
有了高速或者高铁之后,外来人口有没有导入不知道,县城人往外走得更加频繁了。
这就是这个城市或许有的未来,路网发达后,别人可能来,但这里也可能会走。所以核心还是在于供给端。
这个城市供应什么样的产品留住人,这个城市提供什么样的收入留住人。我们反思为什么棚改可以在三四线城市这么大力度地执行,归根到底,棚改让大量县城里的人有额外的收入,然后可以留住人。
一线城市全面限制人口,二线城市抢人大战,三四线的县城,就看怎么对待这一群土著了。
棚改是一个手段,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
任何一个小镇的未来,其实都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