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国有企业改革几乎贯穿全程。40年上下求索,广东国企攻坚克难,从“清远经验”到粤海重组,从国资委成立到各项改革试点,广东国资国企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彰显出改革开放的蓬勃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广东先行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40年风雨兼程,广东国企改革攻坚克难、上下求索,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清远经验”,到1985年实施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股份制试点,再到1997年以来国有经济“三年脱困”,2004年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广东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2007年的4316.1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90476.29亿元,增长近20倍。
广东国企改革的40年,远不只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更是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改革样本。脱胎换骨的快速发展背后,是来自于改革的伟力。如今,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重大举措层层落实,鲜活实践不断涌现,一大批更具活力、更有效率、更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企业在广东脱颖而出。
“清远经验”全国推广 探索股份制等改革形式
在清远市清城区白庙村北面,有一处清远氮肥厂旧址,其中一间厂房的墙壁上有块字迹斑驳的黑板引人驻足。在这块黑板上,依稀可以看到当年“记分计奖”的痕迹。
40年前,“穷怕了的”清远国营企业解放思想,率先在全国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探索出国营企业体制改革的“清远经验”。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工业管理较为落后,企业普遍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特别是县级国营工业企业。1978年前三季度,清远的产值利润都完不成计划,从1978年第四季度起,清远县委、县革委会决定,借鉴氮肥厂“记分计奖”的经验,先在4家国营企业中试搞“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使奖金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经过3个月的实践,到年终时,4家企业的利润比未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之前的9个月还多35%。
初见成效的探索,更坚定了清远县委改革的决心,从1979年开始,“超计划利润提成奖”在17家国营企业全面铺开。1980年4月,清远进一步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撤销局一级工业机构,充实各专业公司,清远县经济委员会对人、财、物、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并相应扩大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经济委员会统一对县财政实行上交利润承包,企业则对经委承包,开创了国营企业承包之先河。
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面对阻力和质疑,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旗帜鲜明地肯定和支持清远的改革探索,并赴清远实地调研,“清远经验”最终由“地方粮票”变身“全国粮票”。
其后,在农村集体承包制的触动下,1985—1986年,广东国有企业改革开始在两权分离的原则下尝试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多种改革形式。到1987年底,广东95%以上的国营工业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认为,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自下而上,从“清远经验”开始,以经营承包制为特点,广东的国有企业改革成功启动。
(责编:蒋帆(实习生)、牛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