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与角度研究正在发生的全球传播现象?10月13日,以“反思与超越:走向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为主题的2018年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年会在深圳大学举行。借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和传播学引入中国40年这一历史契机,来自海内外约60所高校、科研和新闻机构的1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深大,共同讨论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反思现有国际传播的秩序变迁,探索中国媒体在新时代国际传播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可能性。
新闻传播植根于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当中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晓华在开幕式上介绍,深大传播学院自2006年独立成学院后,经过12年的发展,学院的教师数量从原来的十几位发展至如今的70多位。办学层次也从本科、学硕、专硕,到今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这得益于学院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更得益于学界一直对深大传播学院的厚爱和支持。
王晓华表示,深大根植于深圳,有得天独厚的办学条件。传播学院刚搬至南校区办学。深大南校区有四大学科组成,分别是计算机、通讯工程以及艺术设计和新闻传播。“这些学科的构成也恰好告诉我们,新闻传播是植根于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当中的,因为有这样的环境,学院才有蓬勃快速的发展。”王晓华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播学院有了更大发展动力和更多发展契机,因此并没有受到业界转型的影响,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她表示,此次会议正是探讨在新技术、新媒体、新思想及新潮流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人该如何转型。
智能媒体成为了时代主角
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镇之作题为《理论溯源:文化地理及文化传播》的演讲。她认为,文化地理学与(自然、物理)地理学是并列而非包含的关系,因此,传播的文化地理研究应该聚焦于文化景象。
“人工智能的浪潮掀起了媒介发展过程中新的变革,智能媒体成为了时代的主角。”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移动互联与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段鹏在他的主题演讲《智能媒体与未来影像的历史与发展》中提到,作为媒体的关键要素,未来影像在智能媒体语境下蕴藏着更深刻的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外新史委员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新华社原著名国际传播专家、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举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创院院长吴予敏等专家也分别做了主旨发言或致辞。
会议共收到100多篇论文
据介绍,此次会议共收到100多篇论文。来自海内外约60所高校、科研和新闻机构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在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14个分论坛交流、分享了外国新闻传播理论、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一场传播学学术会议,能吸引到这么多海内外专家参加,同时收到100多篇论文,这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深大传播学院教授辜晓进表示,在他看来,许多专家学者愿意将自己的学术成果拿到此次会议上进行分享,不仅是对这次会议的认可,也是对深大传播学院多年来办学成果的认可。辜晓进表示,近年来深大特别重视科学研究,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用教学推动科研发展,在此次会议上多位深大教师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与会专家进行了分享。
据悉,本次年会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承办。(记者 陈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