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产品“身份证”何时变市场“通行证”
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持续转绿,我省已累计认证 “三品一标”农产品4529个。近日,我省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万里行追溯“扫码入市”活动,让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有“身份证”,为农产品消费升级提供了优质服务的重要一环。
“好戏”已拉开帷幕。如何才能把农产品的“身份证”加快变成市场的“通行证”?记者走访了消费者、农业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专家,聆听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如何让消费者放心买单
10月9日,在南昌市大润发超市,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消费者。
“这个追溯体系听着是挺好,但我们也不知道追溯出的信息可靠不可靠。”“我们每天都要买的农产品,有相当部分是小企业、散户生产的,这些农产品何时有‘身份证’呢?”
在几家大型超市和农产品店,记者发现,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均持赞成态度,但很多人对二维码信息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邓泽元表示,农产品初级生产环节基本是以农户为主,但产品抽检是在流通、销售领域进行,造成了当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企业的约束较大、对小型农业企业和散户约束小的局面。同时,追溯信息的真实性由生产经营者自行负责的机制,易产生不诚信行为。由此可见,消费者担心的深层次问题就在这里。
如何让消费者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下的信心体验买单?
几位专家的一致观点是,要加快完善能适应农业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迅速发展的监管体制,建立与农产品消费升级同速发展的质量和标准体系,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消费共治体系,减少监管盲区,才能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扫码入市”的认可度与信任度。
倒逼建立健全追溯体系
农产品“身份证”要快快变成市场的“通行证”,需要生产者“脚下起步”,建立追溯体系,与消费者形成良性循环。
赣州市某农业合作社袁姓负责人告诉记者,种植售卖时令水果的净利润大约在10%左右,在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下,生产者大多是选择产品压低价格走量。加入“扫码入市”后,硬件系统投入费用加上后期运营管理费用,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南昌市某家生产食用油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邹小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10斤茶籽才能出一斤茶油,成本至少达到了每斤60元左右,加入追溯系统后,成本上升了,他们生产的茶油赚头不大。”
随着线上线下多元化渠道的迅速发展,散户纷纷通过线上平台售卖农产品,这样就省去了在包装、流通和销售环上的费用,加上消费者对农产品物美价廉的需求,挫伤了生产方加入追溯体系的积极性。
业内人士认为,破解之道在于要加强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依赖度,通过消费行为将偏好信息传递给生产方,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者主权。同时,要逐步将散户生产的农产品纳入“扫码入市”范畴,使优质农产品在同一起跑线上销售,最终达到生产方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循环。
提升规模化产业化程度
我省作为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如何改变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叫好不叫座”和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现状呢?
邓泽元认为:“要改变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的现状,须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支持农民合作社和散户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产业化程度,有规模就有效益,这样,他们加入农产品‘扫码入市’的积极性就会高。”
对此,宜春市某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运伟深有体会:“我们合作社出栏数量小,利润不高。如果政府引导支持我们扩大规模,我们都乐意加入追溯体系,”
小型农业生产企业、散户是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监管盲区。业内人士指出,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小农户等有机联结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高准入门槛,以市场为导向,控制好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每一个变量,共同参加农产品“扫码入市”,既可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又能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记者手记】
让追溯体系“落地生根”
在连日来的采访中,记者喜忧参半。喜的是:随着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万里行追溯“扫码入市”活动的开展,消费者拍手叫好。忧的是:由于硬件系统投入等费用较多,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上小型农业企业、散户生产的农产品大多没加入“扫码入市”活动,挫伤了龙头企业加入追溯体系的积极性。
在农产品消费提质扩容的今天,相关部门要从更高层次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多管齐下,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透明化,改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提升农产品消费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长效机制,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程度,在农业产业链各主体之间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让企业加入“扫码入市”后,产品的市场覆盖率更大,才能从根本上让追溯体系“落地生根”。
如此,我省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必将受到更多消费者追捧,在经济增长中,农产品品质消费的贡献率也将持续上升。(见习记者 宋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