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苏 » 正文

全球报道:2035年江苏全省高速公路交通量将增加2-3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2035年江苏全省高速公路交通量将增加2-3倍小长假出行,许多人喜欢开车走高速。今后,江苏高速路网将更加顺畅和四通八达

原标题:2035年江苏全省高速公路交通量将增加2-3倍

小长假出行,许多人喜欢开车走高速。今后,江苏高速路网将更加顺畅和四通八达。10月19日,省政府公布了《江苏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7-2035年)》。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未来江苏全省高速公路网总体上将形成“十五射六纵十横”的布局形态。在此基础上,江苏还规划了15个过江通道,其中新增4个过江通道,分别是龙潭、 常泰、张靖和通沪过江通道。

2035年全省高速公路交通量将增2—3倍

这份规划首先指出,江苏部分高速公路已出现了瓶颈路段。比如,近十年来,江苏高速公路断面量、过江通道交通量、省际出口交通量一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7年高速公路平均路段流量达到4.4万标准小客车/日,是2008年的2.3倍,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2017年全省民用车辆保有量为202辆/千人,是2008年的4.2倍,年均增速15%。

目前南京长江二桥、江阴长江大桥、苏通长江大桥等高速公路过江通道拥堵严重,京沪、宁芜、常台、沪武等骨架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服务水平已降至三级及以下,需尽快扩建或新建分流道路。

这份规划预计到2035年,江苏人均汽车保有量将达到约380辆/千人,私人汽车保有量突破3000万辆。全省高速公路平均交通量将增至当前的2—3倍,过江交通量将增至2.5—3.5倍,与周边省市的交通联系将增至3倍左右。因此原规划高速公路网亟待继续完善。

未来江苏高速公路网“十五射六纵十横”

根据规划,到2035年,江苏省高速公路网的合理规模为6000—70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总体上形成“十五射六纵十横”的布局形态。

射线(15 条)

射一:南京至徐州;射二:南京至连云港;射三:南京至盐城;射四:南京至南通;射五:南京至上海;射六:南京至上海二通道; 射七:南京至杭州;射八:南京至杭州二通道;射九:南京至宣城; 射十:南京至黄山;射十一:南京至芜湖;射十二:南京至合肥二通道;射十三:南京至合肥;射十四:南京至洛阳;射十五:南京至滁州。

纵线(6 条)

纵一:赣榆至吴江;纵二:东海至吴江;纵三:阜宁至宜兴; 纵四:新沂至宜兴;纵五:邳州至溧阳;纵六:徐州至明光。

横线(10 条)

横一:沛县至丰县;横二:连云港至徐州;横三:连云港至宿迁;横四:滨海至泗洪;横五:大丰至徐州;横六:盐城至蚌埠; 横七:启东至扬州;横八:太仓至溧水;横九:太仓至高淳;横十: 上海至吴江。

根据规划,路网规模和密度的适应性显著提升,届时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总里程将达到6666公里,比现在增长约43%,面积密度增加至约6.2公里/百平方公里。

规划优化了高速公路网格局,形成15条以南京为中心的对外放射线路,进一步提升南京首位度,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能力。

近中期新建14条高速公路约776公里

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7年—2035年,其中,近中期(2017—2025年)将建设完成约1647公里左右,其中新建14条约776公里、扩建10条约871公里。远期(2026—2035年)将建设完成约1008公里左右,其中新建约804公里、扩建约204公里。

记者注意到,溧宁高速江苏段、宁宣高速高淳至省界段、宁盐高速、龙潭过江通道等都被列入近中期新建项目表。此外,宁合高速江苏段、宁马高速江苏段扩建项目也将在近中期施行。

过江是个卡点, 根据规划,跨江融合支撑能力增强。江苏高速公路过江通道达到15个,平均间距缩短至25公里,布局更加均衡。(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鹿伟)

(责编:张鑫、唐璐璐)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