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的黄贵荣站在成都金牛区全兴花园门口,脖子上挂着他的“孩子”,一个不锈钢制作的盒子,两根透明的输液管垂出来在冷风中摆动。
“这是‘就地输液器’,灾区、矿山、井下都可以用,给病人输液不受环境影响,可以及时救命的。”黄贵荣急急地向记者介绍,双手去取脖子上的带子,略微颤抖。
已过鲐背之年的他,92岁发明了这款产品,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但因年龄太大,不少感兴趣的投资者都不愿合作。
“如今我就是想让它能够被更多的人用。”实用新型专利保护时间是10年,逾期则专利权丧失。快到期颐之年的黄贵荣希望能看着自己的发明被应用,“不是为了钱,我有退休金,够用,这个真的能及时救人命。”
他也不能认同“年纪大了别折腾”的观点,“人是老了,但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啊”。
钻研新输液方式及时救人
92岁获得新型发明专利
什么时候开始做“就地输液器”的,黄贵荣已经记不清了,只晓得是去看了汶川大地震纪念馆以后。
什么时候去看的纪念馆,他也记不住了,脑海里只记得二层的房子埋在地里面。
“人活着要干很多事情的,好好的人活着就那么没了,太惨了。”黄贵荣听过“猪坚强”“可乐男孩”,没有听过“吊瓶男孩”,那个站在废墟上为朋友举吊瓶的少年的事,但他的发明却是从“吊瓶”里衍生的。
不采用高位落差,不需要举高,不对环境有要求,任何情况下,只要医务人员能靠近就能为伤病员输液,这样是不是可以及时挽留更多的人?
黄贵荣开始埋头钻研,有时甚至拿自己做试验,几年后“就地输液器”诞生,并在2014年取得新型发明专利。那时候的他,92岁。
“水往低处流”,与以往靠重力的输液方式不同,黄贵荣的“就地输液器”用弹簧和泡沫垫将液体药品装进盒内伸展施压,迫使药液跟随导管针头注进静脉。同时,压力均衡不断流,不阻塞血管。该输液器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地震灾区、矿山、井下、坑道作业等事故多发、环境恶劣的现场。
96岁研究“多功能陪护床”
盼和大学生一起聊创新
鲐背之年获专利,让人颇为惊诧,而且黄贵荣还不算“专业对口”。
年少在重庆江津长大的他,六十四年前带着家人来到成都安居。退休前在成都铁路局基建分局工作,属于木工。
“没别的什么,我就是喜欢琢磨这些,爱想这些。”现在已经成型的“就地输液器”里的弹簧,为找到最合适的,他起码换了八种。他在金牛区古柏村附近找工厂做了一个不锈钢的输液器成品,不到200元,自己觉得有点贵,想换塑料的,“那个成本更低。”
“人老了做点事情真的很难。”不到两个小时的采访,这句话黄贵荣念叨了好几遍,他想看着自己的产品被推广应用,然而厂家觉得他年纪太大了不愿意合作。
“到现在也没什么想法了。那天坐公交经过西南交大,突然看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几个字,突然我就又想到了这个事情。”黄贵荣带着自己的产品走进了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希望工作人员能够帮忙让这个产品得到应用。
他觉得被很多的单位和机构使用,能够救很多需要及时救助的人,“不是为了钱。”他又强调。
“其实人老了,也能够做很多事情的。”黄贵荣叹气。除了“就地输液器”,他还在研究“多功能陪护床”,也想和年轻的大学生一起聊聊自己的很多想法。他有很多新的想法,这大概是漫长的岁月对有心人的回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创新创业,确实没有规定了就是年轻人的事。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