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吉林长春公交集团的公交车都装上了保暖用的暖心垫,但是这些暖心垫刚装两天就出现了大批丢失的情况,有的车队装上一个小时就丢了6个。“配备之前我们也想到过可能会丢,但是没有想到会丢这么多。”对此,长春公交集团表示十分无奈,但是仍然会继续坚持公益产品的投放。而社会学专家表示,公益活动从策划时就要提醒市民公益产品的公共属性,应注意“防小人”,但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10月21日澎湃新闻)
“不应高估个体的道德自觉,也不该疏忽技术性的防损保障”,之于公益产品的投放,相关方面本当有此清醒的预判和相应的准备才是。而在公交车暖心垫丢失事件中,我们并没有看来必要的防范举措。于是乎,完全不设防的“坐垫”,再次重演了那些老套的故事,印证了那些一贯的判断。
公共场景下的公益产品总会被盗,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驱动其实来自于两个维度。其一,“有便宜不占就是吃亏”,特别是对那些从物质匮乏年代过来的一代人来说,偏执的占有欲,主导了一系列下意识的行为选择;再者,则是“破窗效应”使然,特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现实是,当公交车上开始有坐垫被顺走,那么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坐垫被顺走。直至最终,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将公益产品由共有、共享,变为“私占”“私享”,那些顺手牵羊的人们,从中很难说得到了多少“利益”,而更多是为了追求一种畸形“自我实现感”。公交车坐垫值不了几个钱,就算拿回家也有很大的可能根本不会使用。即便如此,许多人还是固执地想要拿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近乎于一种病态。顺走坐垫的举动,带给行为主体一种隐秘的快感,使之获得了一种自己“很机灵”“很能干”的心理暗示。换而言之,“拿坐垫”所带来的满足,远比“坐垫”本身要大得多。
总有些人无法自制、自然而然顺走公益产品,之于此,很难简单理解为是素质缺陷,而更应该看成是特殊的轻微“意识控制障碍”。而实际情况是,对于此类顺手牵羊的做法,公共舆论历来的态度就是“非罪化”,而只是作些道德层面的抽象批判,这显然远未触及到本质,也不足以传递足够的压力和耻感,来倒逼“薅羊毛党”识趣收手。的确,顺走公益产品,在法律层面并不是偷窃,在医学层面也并不是“病”。可是,这无碍于大众超越传统的“素质论”而进行更有深度的探讨。
顺走暖心坐垫是因为没有素质,那么“素质”又是如何构成、如何形成的呢?很显然,这与特定生活经验下的“意识自控”有关,与个体耻感之于社会期待的呼应相关。那些习惯性顺手牵羊的人们,值得我们从更广阔的思维视角去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