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报道:驻地记者的 密码本 (序与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3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驻地记者的 密码本 (序与跋)《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3日 24 版)《头条背后的故事》:刘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

原标题:驻地记者的 密码本 (序与跋)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23日 24 版)

《头条背后的故事》:刘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前不久,刘杰老兄来京,带来这本厚重的《头条背后的故事》,嘱我作序。盛情难却之下,翻阅书中文章,尽管多是“旧相识”,再次读来依然很有收获。也许这就是人民日报头条的分量。

如果说,头版是一张报纸的面孔,那么头版头条则是报纸的眼睛。“全党全国人民都从人民日报里寻找精神力量和‘定盘星’”,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更凸显了人民日报头条的独特价值。在相当意义上说,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是全党全国瞩目的一大焦点,发什么不发什么都是很重要的导向。同时,能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稿件,本身也相当过硬,一篇头条稿件往往是作者宽远见识、扎实功底的综合反映。刘杰积数十年之功,发了这么多头条,足见心力和功力。

新闻是易碎品,常言“只有一天的生命”。但我始终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在追求比一天更长的生命,在新闻价值之外,还有史料价值、文本价值,尤其是人民日报头版作品,更是记录时代的“历史文本”。正因如此,才有前辈教诲“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读这部《头条背后的故事》,有一个很深的感受,觉得这是驻地记者的一部“密码本”。字里行间,写满了作者倾力“雕琢”心血之作的过程。难忘的细节、认真的思考,体现为党中央机关报驻地“首席”“一支笔”的必备要素。

掩卷沉思,其感有三。

其一是大格局。古人说,“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对新闻记者来说,这个“大”,不是高高在上、大而无当,而是指一种大格局、大视野。人民日报记者,没有大格局、大视野,是写不了好稿的,遑论写头条?驻地方记者,天然有“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的优势,但不忘“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想问题”,才能不辱使命、高出一筹。诚如刘杰在《谋势落子》等篇章中所感悟的,“胸有发展大局,是记者采写高质量新闻作品的根本要求”。可以说,好的新闻作品,多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之作,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

其二是有情怀。读刘杰这部书稿,深感他不愧为“安徽通”。举凡安徽的大政世情、历史人文、地貌风物,在他的生动描摹中尽收眼底。这固然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但更因为他对脚下这片土地有真感情。比如他写安徽的小水利,不仅对安徽的现实摸得很透,对其历史也有纵深思考。对此,他在《“打通”》一文中感悟颇多。司马迁写《史记》“笔端常含感情”,好的新闻作品也是情动于中的产物。胸中有情怀,眼中有人民,才会不厌其烦、追根溯源,在笨功夫中写出好作品。

其三是铁肩膀。现在流行一句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做记者,最后拼的是坚守与担当。回顾新闻史,正是这种坚守与担当,让萧楚女挥洒“字夹风雷,声成金石”的慷慨文字,让恽代英留下与人民“声入心通”的热血篇章,让邹韬奋写出为社会“尽忠代谋”的激情著作。读刘杰书稿,印象颇深的是《情感·责任·担当》一文,讲述了他对地方开展批评性报道的过程和思考,尽显党中央机关报记者的担当。1949年,毛泽东同志就勉励人民日报记者金凤成为“人民的记者”,人民日报的驻地记者同样应以“人民的记者”自许,锻造一副替党立言、为民请命的铁肩膀。

“新闻是现实的记录、未来的历史。”2018年是人民日报建社70周年。一代代党报人的激情和热血,凝结成一篇篇生动的“时代文本”,成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不忘选择新闻职业时的初心,“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是记者的光荣所在,也是新闻的价值所系。

是为序。

(本文为《头条背后的故事》一书的序言。)

(责编:鲁先红、常国水)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关键词: 驻地记者的 密码本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