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风起安塞 真扶贫
“扶贫帮困党员做,脱贫成效群众说。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转作风、带民风、促脱贫。”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今年以来以作风建设为抓手,重点指向脱贫攻坚“帮扶干部”和“四支队伍”,对在扶贫一线的的干部“动了真格”。奖惩分明,先后对43个包扶部门单位和113名帮扶干部进行了约谈问责,并提拔任用脱贫攻坚领域19名优秀第一书记。
“安塞区全面推行脱贫攻坚‘五张清单’制度,压紧压实区镇两级党委脱贫攻坚主体责任,通过一线掌握情况、一线解决问题、一线落实措施,带动全区3856名包扶干部转变作风,真扶贫、扶真贫、促脱贫。 ”延安市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
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下狠手
谈及今年的扶贫工作,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纪委书记闫保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上级和自身作风建设的层层压力传导;另一方面,在新的要求下,对于扶贫干部的管理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我们对扶贫一线的‘四支队伍’进行统一管理,每周一开例会,周五总结汇报,对发现的问题在一线解决,在一线落实”。 闫保国说。
安塞区每一个贫困村都会设立作风监督栏。吴超 摄
为落实作风建设的要求,沿河湾镇通过“两下沉”:将党委会下沉到村委会召开,将党员干部下沉到贫困村;同时还通过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贫力量“三倾斜”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今年7月,中纪委曝光了20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其中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高家峁村党支部原书记白成元挪用扶贫资金问题作为案例之一引起关注。
据通报,2015年10月,白成元假借借款名义,将1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偿还个人债务;2017年9月,白成元直接将26万元扶贫资金用于个人经营公司等。2018年4月,白成元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涉嫌职务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提起公诉,违纪资金已被追缴。
安塞区“以案促改”大会。当地供图
案例就是警示。该案发生后,安塞区全区上下以高家峁村案“以案促改”工作作为正视差距、整改问题、补齐短板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有效载体,以实际行动坚决肃清高家峁村案的恶劣影响,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面对问题,安塞扶贫执纪不遮丑、不护短,敢担责、敢亮剑。按照“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查处、第一时间答复”的原则,结合村“两委”换届、“扫黑除恶”和乡风文明建设,深挖细查扶贫领域问题线索。今年共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19件30人,其中截留挪用扶贫资金类2件4人,优亲厚友类3件6人,弄虚作假类2件3人,失职失责类8件13人,不作为、慢作为类2件2人,其他类2件2人。实施容错纠错类1件4人。
扶贫领域信访举报卡。
在安塞区招安镇,镇干部牛志伟给记者拿出一张“扶贫领域信访举报卡”,群众可以对照卡上涉及干部违纪的问题进行举报,该卡上附有纪委的举报电话和手机号码。
“作风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为方便群众举报,镇纪委在全镇村发放招安镇扶贫领域便民举报卡1600余份,对于举报的问题通过工作约谈、明察暗访、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方法,着重就扶贫资金走向、扶贫项目落实、惠民政策执行、干部队伍作风等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纪律规定落地生根、成为常态。”牛志伟说。
在转作风、促脱贫工作中,招安镇采取对扶贫领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打招呼,早提醒、早处理;对排查出来的违纪问题线索,集中力量,快查严处,做到每一条问题线索都不放过、每一个案件都严肃核查、每一分违纪资金都追缴到位。
“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要求镇街党委书记既要当脱贫攻坚‘施工队长’,又要做作风建设‘纠察队长’,还要做反腐倡廉‘监察队长’。”任高飞告诉记者。
安塞区招安镇对于作风问题的通报文件。吴超 摄
据统计,今年安塞区累计开展“四风”问题专项检查22次,制作播出《清风肃纪曝光台》栏目45期,通报曝光违纪违规问题185起,处理人员257人,其中涉及到扶贫领域的问题33起,责任追究41人。专项巡察脱贫攻坚11个重点责任部门。
说起“电视问政”,可能很多人并不陌生。为督促问题的解决,安塞区在“电视问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电视听政”制度,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为取向,变被动为主动,听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进作风建设,提升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提高群众的满意率。
打铁必须自身硬,执纪者必先守纪。安塞作风建设首先刀刃向内,在全区纪检监察系统开展“执纪问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主题教育活动,以纪检监察干部优良作风带动全区干部作风持续向好。进而刀刃向外,重点指向脱贫攻坚“帮扶干部”和“四支队伍”作风建设。
另外,区委书记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深度剖析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区、镇、村三级书记抓脱贫”制度。创新推出“红色代办”和“红色特派”制度,以党员干部的“红色初心”推进政府服务与组织监督同步发力,用作风建设成果促进扶贫政策在安塞落地生根。
作风硬 扶贫赢
八月的陕北,红彤彤的高粱在阳光下摇曳着丰硕的身姿,沟沟壑壑都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安塞区冯家营村第一书记胡生祥给记者盘算着今年的收获,“今年,我们村32户村民已分土地股红利1500元,65户贫困户已分资金股红利2000元,年底还可分红1900元。预计2018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000元”。
千人腰鼓村。当地供图
安塞位于陕西北部,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冯家营村是远近闻名“腰鼓专业村”。今年以来,安塞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从3月5日起仅用70天建成了集观赏、体验、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分为千人腰鼓展演区、腰鼓产业区、腰鼓表演体验区等九大区域,全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今年62岁的米良成是冯家营村腰鼓村的一名保安,作为一名贫困户,他积极到腰鼓村打工。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月工资和补贴收入2000元左右,再加上土地入股分红的2000元,今年的收入就能达到3万元。
“通过公益岗位、企业商铺我们安排了18名贫困户就业,同时大力支持发展腰鼓配套产业,在腰鼓制作、腰鼓表演、腰鼓培训等产业链上带动68名群众就业,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贫困群众“人人有岗位、户户有产业”目标”。胡生祥表示。
转作风、带民风、促脱贫。在作风建设得到改善后,安塞区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切口,助推民风转变。
冯家营村以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以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名村为目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20余万元,深入开展了治理“八乱”、清理“三堆”、美化“三口”、整治“三道”活动,大力开展“绿色进村、花带上路”行动,在房前屋后、山体广场及河道两岸植树21万株、种花200多亩。
千人腰鼓村。吴超 摄
同时还积极探索推行了农村、社区、景区三位一体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和榜样模范的“标杆”示范作用,坚持“精神扶贫”引领“精准扶贫”,通过村容村貌的大改善和村风民风的大转变,采取“教育引导”正家风、“行为规范”立正风、“村规民约”改民风、“文明创建”树新风、“公益救助”促和风、“司法保障”倡清风,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实现了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重要转变。
短短的70天建成一个全新的“千人腰鼓村”,靠的是当地干部过硬的作风和坚实的本领,当地干部要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以产业撬动当地的发展瓶颈。今年以来,安塞区全区上下以脱贫攻坚为第一要务,狠抓作风建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北新天地,鼓舞新时代。严实的作风,换得脱贫攻坚硕果累累。2018年,安塞紧紧聚焦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和贫困村退出“七项指标”,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截止7月底,有1420户4858人达到脱贫标准,占年度计划任务的89%。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安塞区通过“八个一批”帮扶措施实施、“四种产业扶贫”模式推行,全面提升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今年年初,区财政预算9918万元,按照“长抓苹果、大棚,中抓香菇、弓棚,短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将农产品逐渐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切实增加群众收入,贫困群众预计人均纯收入6500元以上。
“作风硬,扶贫赢。围绕‘风起安塞’这条主线,用优良的党风促政风转作风带民风,突出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助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今年年底实现整体脱贫。”任高飞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