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年2000亿!中日重启货币互换有何深意
中日之间有3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量,升级版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将为两国企业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华进行正式访问。图片来自新华社。
文 | 孙兴杰
10月26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规模为2000亿人民币/34000亿日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这是中日时隔五年后重启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且规模是之前的10倍。
货币合作是中日经济合作的内在规律性,也是超越东亚模式的内在困境、构建具有自主性的东亚经济合作路径的必然要求。
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是应对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本是构建人民币国际合作网络的重要的一步——这份协议既可以在危机时刻提供流动性,也便于双方企业在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
中日之间的货币互换其实始于2002年,是当时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地区开启的货币互作网络的一部分,中日作为两个东亚经济大国,在出现地区金融货币危机时可以向危机国家提供流动性。这颇具意义:东亚在经济增长方面成绩斐然,也是世界主要的出口基地,但在金融方面还严重依赖外部。危机过后,东亚国家也计划创建一个亚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是以清迈倡议的形式建立了货币互换网络。
金融货币的弱势是东亚模式的“原罪”,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东亚国家普遍采取了钉住美元的政策,稳定的汇率环境有助于东亚国家的出口,但又阻碍了东亚国家金融体系的演化。可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东亚地区得以重建,东亚国家货币与美元就是一种轮毂结构。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金融体系也处于一个关口,各国从美元霸权结构松绑的意愿也比较强烈,尤其是已成全球经济增长重要一极的东亚地区,从贸易国家向金融国家的转型,是个早已被提上日程却没有实施的计划。在2010年之前,中日韩三国谋求建立更加紧密的货币合作关系,但在此后,由于地缘政治及经济权力转移等因素,货币金融合作被延宕下来。
而中日重启本币互换协议,不仅意味着中断五年的货币互换合作正恢复,更重要的是中日经济合作的领域和议题在升级,从贸易合作向产业投资、货币结算以及第三方市场的开拓。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截图。
中日之间有3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量,升级版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将为两国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中日货币互换,也是彼此信任关系的体现,货币其实是经济活动最敏感、最高级的部分,货币合作需要建立在较高的政治互信水平之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中日合作要提质升级,而安倍希望中日要从竞争走向协调,将双边关系推上新时代,就指向了这点。
货币互换协议是中日金融合作的重要一步。货币不仅具有计价、结算功能,还是财富的符号,在危机时刻也是信心的来源。可以说,货币合作是两个国家深刻捆绑的体现,更是彼此之间的战略支持。可以预期,在不断积累政治互信、提升两国经济合作水平后,双方经济合作还会更进一步。
□孙兴杰(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院长)
编辑:博阳
责任编辑:任业刚 UN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