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河北 » 石家庄 » 正文

全球报道:文物收藏鉴定 早该有“规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7  来源:燕赵都市报
核心提示:我国民间收藏已有几千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收藏人群已突破1亿。然而,民间收藏的很多环节却一直存在法律空白,导致民

我国民间收藏已有几千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收藏人群已突破1亿。然而,民间收藏的很多环节却一直存在法律空白,导致民间收藏难以规范,甚至乱象丛生。众多的古玩市场、鉴定机构只有工商营业执照,游离在文物部门监管之外,以致发生纠纷后打官司,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10月25日《法制日报》)

我国文物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据统计,全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收藏文物。随着生活水平提升,民间收藏的热情也慢慢升温。但是,这背后也存在诸多乱象,比如一些“专家”靠卖鉴定证书敛财,只要给钱,没有他们不敢开的证明;一些民间收藏机构存在骗拍卖费的问题,一旦要求退回拍卖费,则会遭遇各种推诿扯皮……有业内人士就曾坦言,目前民间收藏最大的问题,就是鉴定市场基本处于“三无”状态:无法律管、无机构管、无人管。

听到这样的现实,相信许多人都是脊背发凉的感觉。而根据鉴定结论与文物艺术品估价来收取文物艺术品鉴定费用的收费制度,已成为利益导向的核心链条。民间文物鉴定乱象的背后,更是利益在主导一切。

任由这样的乱象继续下去,显然不利于民间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规范文物鉴定机构发展,多层次开展文物鉴定服务。”而规范的落实,显然需要法律的配套与跟进。

其实,早在2008年,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表示,政策层面准备出台《民间收藏文物鉴定管理办法》,规范收藏文物的鉴定程序。遗憾的是,10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出台。这样的现实,也让文物鉴定市场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乱象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治理文物鉴定乱象,治本之策还是完善法律。如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瓷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吕成龙所呼吁的那般,文物鉴定是目前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法律之光尽快照进社会生活现实,这一市场和文化因素交杂的领域,才会获得更加良性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