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奔流,孕育出膏腴的甘州大地。然而,在甘州部分地区,贫困仍不同程度存在。
2014年以来,甘州区把扶贫攻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基础性工程,坚持思想向扶贫看齐,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力量向扶贫集中,举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向贫困发起总攻,走出了一条“插花”型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全新路径。日前,甘州区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理清扶贫思路 健全帮扶机制
甘州区是省列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2014年,省里核定甘州区贫困村1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87户、1321人,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山区的安阳、花寨、大满等10个乡镇。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程,要理清家底,更需顶层设计。2014年,在广泛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甘州区制定出台了“1+19”精准扶贫方案、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示范村与贫困村党组织“结对帮带”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坚持县级领导帮扶全覆盖、干部包户全覆盖、单位帮扶全覆盖、驻村工作队全覆盖、“第一书记”全覆盖,做到项目和资金向贫困村聚焦,确保脱贫攻坚工作谋得实、抓得牢、有成效。
为强化帮扶责任落实,区里与10个乡镇和20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军令状”,在全区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责、合力攻坚的工作局面。同时,建立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名干部联系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三合一”帮扶机制,精心筛选、对接落实602户有实力的企业,与469户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29户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结对帮扶。4年多来,帮扶企业共落实帮扶物资及现金364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61个,帮办实事600多件。
与此同时,甘州区四大班子领导每人带头联系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示范带动698名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结对,动员116个单位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对口帮扶,并在原有12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基础上,组建成立18个乡镇帮扶工作队,定点、定时、定责开展帮扶,形成了社会协同发力、党政共同推进的帮扶机制。
紧盯产业扶贫 注重项目支撑
脱贫攻坚,产业最关键。甘州区牢固树立“抓产业先抓龙头企业”的理念,在12个贫困村组建7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金花寨小米等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天霖农业等8家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实现贫困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区累计建成10万只肉羊、1万亩旱地谷子、1万亩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和7个设施蔬菜示范点、5个养殖示范点,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成效明显。
“甘平公路通车以后,来平山湖大峡谷的游客明显增多,我的旅游小岗亭也越来越红火。有了这个‘铁饭碗’,我的生活彻底有了保障。”甘州区平山湖乡红泉村精准扶贫户闫文说。
闫文口中的“旅游小岗亭”,是帮扶企业甘肃省黑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帮扶他建起的。这个“铁饭碗”,不仅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坚定了他干事创业的信心。
企业帮扶仅仅是甘州区聚力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州区积极号召社会力量参与精准脱贫,全区600多家企业参与其中,带动效果明显。
与此同时,甘州区将农村“三变”改革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资金投入、提供劳务等方式参与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鼓励引导企业采取“投母还羔”、订单保底收购、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强产业、促增收、稳脱贫”的产业扶贫路子。
甘州区还通过危旧房改造、土地整理、贫困村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改善贫困村基础条件,激发群众脱贫斗志。
坚持志智同扶 强化政策兜底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甘州区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贫困户换脑、增技,全面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以整治贫困村环境面貌为契机,甘州区引导群众修整街面、种植花草,美化生活环境。同时,把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4190人次。强化贫困村文化建设,建成贫困村乡村舞台12个,成立12支民间自乐文化社团,全面配齐相关设施,扎实开展“乡村大舞台”“快乐老乡”等文体活动,坚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决心。
前不久,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精准扶贫户任爱花从甘州区人民医院康复出院,结束了十几年不能正常走路的痛苦生活。“住了50多天医院,做了几次大手术,自己只花费了3000元。政府还帮我们修建了新房子,我和老伴一定好好搞养殖,把日子过好。”任爱花激动地说。
甘州区着力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大力气解决贫困群众上学、看病、养老等民生难题,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截至2017年底,全区贫困村总数由12个减少至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700户2305人减少至253户787人,贫困发生率由0.44%下降至0.23%,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6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