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道德模范 连云港 现代乡贤 方敬逝世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曾倾尽200多万元积蓄资助家乡贫困学生的全国道德模范、连云港“现代乡贤”方敬老先生,于26日晚因病逝世,终年87岁。
1978年开始,方敬每年都从上海回到家乡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镇捐资助学。1998年,他退休7年后,便搬回宋庄镇任庄村。几十年来,他大爱倾城,惠泽一方,让尊师重教在赣榆大地蔚然成风。
反哺桑梓,数十年捐资助学不忘初心
方敬在任庄村的家,叫“景清书苑”,“景清”二字取自他读书时遇到的恩师胡景清先生。“这其实就是一层楼的小房子,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满眼望去只有爷爷珍爱的书籍和书法作品。”曾受过方敬资助的祁宝宁说,方老生活简朴,粗茶淡饭,一日两餐,自炊自食,“但当年听说我考上大学因学费发愁,爷爷二话不说,每年资助1万元供我上学。”
在任庄村村民祁东侠印象里,方敬就是那个骑着三轮车买菜,却30多年来坚持给村里每个大学生都送去钱物的“方老爷子”。“方老爷子走了,我们太痛心了。我弟弟十几年前考上徐州医学院时,他专程到我家送来200元钱和一块手表。”祁东侠回忆,当时方敬鼓励说:“你要好好读书,才能为自己、为家庭谋一条好出路。”
除了向个别穷困家庭学生提供资助,1993年,方敬在宋庄中学捐出3万元设立以自己恩师名字命名的“景清奖学基金”。
“每学期发放‘景清奖学金’,我们都会向学生们讲述这个故事。”宋庄中学副校长王修波说,方老读高中时家境贫困,每天中午只能靠偷喝自来水充饥。他的老师胡景清发现后,让他每天陪自己吃中饭,还提供全套文具用品。“胡先生的善举影响了方老的一生,也让他下定决心要像恩师一样,帮助学生,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春风化雨,重塑尊师重学新乡风
出生在上海,工作在上海,为何方敬却作出了和普通人不一样的选择,回到家乡兴学呢?
退休后,方敬发现家乡还是个小渔村,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我搞了一辈子教育,也是一个老党员,想发挥余热,服务家乡的教育事业。只有搞好教育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因此,他先后拿出讲课费、退休金共200多万元,资助奖励家庭贫困学生。“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些钱,在上海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大,但是在小渔村就不一样了。”他始终认为,教育救国,把钱花在教育上是最值得的事。
最初定居任庄村,劝说村民支持孩子求学深造,方敬可没少吃“闭门羹”。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慢慢地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还帮助一些孩子交付学费。村里哪家孩子考上大学,就会收到方敬送来的“贺礼”;哪家孩子面临因贫失学的困境,也总能得到他的热情援助。
让祁东侠深有感触的是,经过方敬多年来的春风化雨,村里人对孩子上学的态度变了。“以前,我们村里人不重视孩子学习,孩子上学要一大笔钱,村里人看成是负担。现在,小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大人也从攀比谁家有钱,变成‘攀比’谁家小孩学习好。”
20多年来,方敬资助任庄村260余名寒门学子上了大学。他曾说:“这些年,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走出渔村,感觉到这些年的坚守很值得。我用我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斯人已逝,让大爱的种子生根发芽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心: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内心崇高的道德。近年来连续荣膺“中国好人”“江苏好人”“连云港市助人为乐模范”的方敬,去年荣膺全国道德模范。
生性低调的方敬,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家常饭,积蓄不给家人,全部用在学生身上。“方老到学校捐钱,都是一个人骑着三轮车,将一张存款单塞到我们手里。”王修波说,每次喊方老上楼喝口茶,他摆摆手就走了,“他总是说,不要打扰孩子们学习。”
宋庄镇纪委书记李宝勇与方敬相识已有16年。因为跟随方敬学习书法,他总是尊称方敬为“方老师”。“方老师为家乡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拿出毕生积蓄,成立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改变了村民对教育的观念;二是为书法爱好者无偿教授书法,传播书法艺术;三是身体力行引领乡村文明,消除社会不文明现象,提升村风民风。”
“方老师是一名党员,他的境界让我们仰望,我们要从小处着手,尽最大努力学习他的甘于清贫、淡泊名利,学习他的情系桑梓、心系乡邻,以方老师为榜样,尽好一名党员的职责。”李宝勇说,宋庄镇正在任庄村建设方敬事迹纪念馆。建设完成后,纪念馆将作为宋庄镇的道德教育基地,传承方敬精神。
“让大爱的种子,在方老深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李宝勇透露,方敬的几十名书法学生,正着手注册景清书苑社团,以保护交流传承方敬的书法作品,同时把方敬的助学事业延续下去。“心怀大爱的方老,在生前就与徐州医学院签订遗体捐献协议,同意遗体归医学院研究使用。遗体告别仪式后,就会正式捐献遗体。”(王 拓 吉凤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