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数字货币 » 正文

全球报道: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所长 中日经济往来将迎第五次高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29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所长 中日经济往来将迎第五次高潮【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邢晓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访

原标题: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所长 中日经济往来将迎第五次高潮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邢晓婧】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国的访问,标志着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中日在多个方面达成共识,新形势下两国如何深化经济合作更是一大亮点。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不仅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1978年10月即改革开放决策作出前夕,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还专程访日试乘新干线,体验现代化。40年间,中日关系几经波折,但经贸往来一直热度不减。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简称“JETRO”)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全额拨款运营,长年专注于促进双向投资和经贸往来,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有着深入观察。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对JETRO北京事务所所长堂之上武夫(如图)进行了独家专访。

我第一次来中国时,赶上了中日经济的繁荣时期

环球时报:在中国于4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日资企业扮演了重要角色。您能否简单总结一下过去40年两国经贸合作的经验和教训?

堂之上武夫:我想通过几组数据来回顾一下。首先来看中日贸易额。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贸易额仅有11亿美元;1978年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中日贸易额为51亿美元;1981年超过100亿美元;2017年显示为2969亿美元。其中,中日贸易额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年增长率为6.8%,进入90年代达到16.8%。我1996年第一次来中国,赶上了中日经济的繁荣时期。

在日本1990年的出口额中,中国排名第12位。可是到了2001年后,日本对华出口额排名第二,2009年升至第一。虽然2013年被美国反超,但之后一直稳居第二。另外,日本对华进口额自2002年以来也始终占据榜首。现在日本1/4的产品从中国进口,“中国制造”几乎覆盖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算是日本品牌,也无法摆脱“中国制造”,像优衣库的衣服大多是在中国生产的。

战后日本有四次大规模对华投资。第一次是1985至1987年,由于中国的生产成本低,便以中国为生产据点,将产品出口到日本。第二次是1991至1995年,得益于邓小平先生的南巡讲话,中国大力吸引外资,日本企业乘着政策的东风涌入。不过,这一时期的产品除了出口到日本以外,也开始在中国销售,着力打开内需市场。第三次发生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投资规则与国际接轨,不光是日本,全世界都开始向中国投资。为了更好地参与竞争,在华日本企业逐渐转型,招纳中国的优秀人才,共同开发研究。第四次是2011至2013年,这一时期日企主要瞄准中国的强大内需,标志着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现在的中国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日本企业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没能在中国取得成功。比如最初定位为出口贸易公司的中小企业,比较容易受生产成本上涨、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市场变化非常快,如何快速适应变化是日本企业必须下功夫的地方。

环球时报:媒体曾一度渲染日企要退出中国市场,转战东南亚。请问最新情况如何?

堂之上武夫:不是这样的,总体看来日企对中国市场是充满期待的。JETRO今年1月发布的《2017年度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实况调查(中国篇)》显示,70.3%的在华日企预测2017年盈利,比2016年上升5.9个百分点,其中47.4%的企业认为利润有所改善,较2016年上升9个百分点。还有48.3%的日企有望在今后一至两年内扩大业务。可见,大多数在华日企是赚钱的,也比较看好中国市场。纵然面临成本上涨等因素,但因为主要面向中国市场,价格可以相应提高,因此影响不是很大。

优势互补将带来“1+1+1>3”

环球时报:过去一年,安倍首相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出现明显的积极变化,是什么促使了这一转变?

堂之上武夫:准确地说,日本并非反对“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个非常大的构想,范围是什么?有什么项目?怎么参与?日企的优势在哪里?这些问题我们一开始不太明白,所以想多多了解。中国日本商会特别成立“一带一路”联络协议会,为的也是加强信息收集,帮助日企加深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在日本,企业参加什么项目不是政府主导,而是由各个企业自己决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越来越多的日企看到了其巨大发展潜力。

此外,中国总理李克强今年5月访日与安倍首相会谈时,围绕技术创新、第三方市场及金融领域合作达成共识。这次安倍首相访华,中日还联合召开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所谓第三方市场实际上比“一带一路”的范围还要广阔,会达到“1+1+1>3”的效果,这种官民联合的方式给了日本企业很大信心。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日企业应如何在第三方市场互补合作?

堂之上武夫:双方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空间非常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关键词,比如能源、交通、环境等方面都可以合作。日本瑞穗银行在一次论坛上发布《第三方中日民间经济协作》报告,详细剖析中日企业的优势,里面提到:日企更早经营海外市场,据点数量多,懂得海外技术知识。“日本制造”的品牌形象、掌握高新技术与核心部件等优势比较明显。中企的优势特点也十分突出,比如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支援新兴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以及遍布全球的华侨人脉。在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已经有一些日企与中企展开合作,比如在埃及的资源开采项目、埃塞俄比亚的公共建设项目等。

中资在日本掀起一股兰州拉面浪潮

环球时报:您如何看待此次中日关系的回暖和“正常”?

堂之上武夫:中日经济体系不同,企业间再怎么合作,也还是会产生各种问题。不论是在华日企,还是在日中企,或第三方市场,都一样。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仅凭民间力量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支持。我认为政治层面的领导人互动可以促进有效沟通,确保民间问题顺利解决,帮助经济更顺利运转,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正常”。

环球时报:中日两国目前在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情况如何?

堂之上武夫:JETRO设有知识产权部门,由此可知“知识产权”是中日两国企业在合作中遇到的比较大的问题。在尖端技术领域,日本公司投入了大量时间、金钱和人力成本,因此保护知识产权对他们来说格外重要。

有的中国公司不理解这一点,一上来就想直接收购,这不利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特别是日本公司在没有收回成本的情况下,不会轻易转让技术。即便拿出技术,如何保护利益也是重要课题。合作可以有很多方式,我相信每家企业最终都会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环球时报:目前中国企业对日投资的情况如何?对于有意在日本开展业务的中国资本,您有何建议?

堂之上武夫:就投资项目的数量来看,中国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且涉及领域广泛,涵盖信息和通信技术类、旅游服务类、环保能源类及餐饮类、教育等。比如华为在日本成立研究中心,高薪聘请优秀人才进行研发;携程在日本设据点,更好地服务赴日游客;京东在东京成立公司,开展跨境电商;最近还有好几家拉面店在日本开张,掀起了一股兰州拉面的浪潮……

不过,我发现中国公司比较喜欢去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投资,我的建议是也可以考虑其他地方。日本各地有很多技术优良的企业,像静冈县、爱知县、岐阜县等地都是不错的选择,有技术,土地和运营成本还便宜。我们近期着重向中国企业推广介绍东京等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希望借助JETRO的强大网络,帮中国投资者在日本实现最优投资。

环球时报:日本对华投资是否会出现第五次高潮?未来哪些领域可以合作?

堂之上武夫:会不会出现高潮还不好说,但应该会稳步增长。原先在中国工作的日企员工比在日本的经营者更理解中国国情和市场,现在这种差距在缩小,后者的意识逐渐跟上来了。未来以扩大中国内需为中心,提高利润,我认为这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日企对中国的创业创新很感兴趣,喜欢扎堆去深圳考察。其实要说孵化器的话,可以多关注北京和上海,我们希望能引导日本企业,带他们去北京的中关村看看。日本企业比较擅长节能、环保领域,这不仅对环境有好处,也有利于企业削减成本。

我们从6年前开始促成中日企业养老产业合作,日本在该领域领先中国30年,经验丰富。最大的区别在于理念,日本的理念是协助高龄者或身体不便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尽量自己照顾自己,而中国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年轻人什么事情都愿意帮老人做。今后人类的寿命会越来越长,全靠家庭养老恐怕行不通。因此要建立专业的养老看护体系。现在该领域热度很高,我们每年大概举办十几场相关活动。

我相信,随着中日两国合作的深入,还会衍生出其他全新的合作领域,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