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数10月30日一举站上97大关,创2017年6月以来新高。由于欧元在美元指数中占比接近60%,且欧元区近来不确定因素频现,美元近期走势强劲主要是“拜弱势欧元所赐”。但从深层面来看,市场流动性不断收紧引发的“美元荒”才是导致此轮美元走强的主要动力。一旦“美元荒”冲击波愈演愈烈,全球流动性将提前达到拐点,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也将随之上升。
“美元荒”的背后,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时推出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已向常态回归。伴随着就业市场走好和通胀回升,2015年12月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以来,渐进加息成为美联储一直奉行的政策路径,目前已8次加息,预计今年12月还将加息1次,2019年将加息3次。根据美联储预测,2019年的基准利率将达3.1%;2020年或有1次加息,利率将达3.4%;均高于3.0%的长期中性利率水平,这意味着未来流动性仍将收紧。
美联储还从2017年10月启动了缩表进程。数据显示,2017年10月18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为4.47万亿美元,截至2018年10月24日,已缩水至4.173万亿美元。与加息将提高资金成本、抑制贷款活动相比,缩表等于直接从市场抽离基础货币,对流动性影响更大。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今年推出的税改政策导致财政赤字负担明显增加,融资压力加剧。美国被迫“海量”发债融资,美国财政部最新公告称,2018年政府借款将比2017年增加一倍以上,达到1.34万亿美元。美元的供给进一步被“吞噬”,进而导致流动性承压。
近期反映美元供需情况的伦敦同业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连续飙升,3个月Libor已创出2008年12月以来的新高,而衡量美元流动性松紧的重要参考指标Libor-OIS利差也逐步扩大,显示银行间拆借的意愿不断下滑,“美元荒”显露无遗。
由于导致流动性收紧的各主要因素未来仍将继续发酵,“美元荒”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愈演愈烈。在其冲击波影响下,有迹象显示,自金融危机结束以来的全球流动性达到拐点的时间可能提前。
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贸易结算、投融资和储备货币,是全球流动性的“总阀门”。美元流动性的收紧,将对经济尤其是投资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抑制。对于企业来说,将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盈利也受到挤压,企业盈利减少又会进一步促使其减少投资,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全球经济体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来说,流动性收紧引发的金融风险更加不容忽视。从历史上看,“美元荒”和全球流动性变化往往是新兴市场金融动荡的直接诱因。近年来,部分新兴经济体背负着大量的美元债务,有些还呈现持续的贸易逆差,外汇储备也不够充足,无法应对资本外流。今年4月以来,部分新兴市场出现“股债汇”三杀,凸显对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紧缩恐慌”估计不足。相关各方须积极改进资本流动和外汇管理的系统性缺陷,主动做好下一轮危机围绕“美元流动性短缺”而展开的准备。从更长远来看,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的多元改革也须进一步推进,过于依赖美元单一货币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