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自贸区扩围 对外开放政策辐射效应可期
多位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上海自贸区再度扩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要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有更多实质性的探索,意味着自贸区在地理范围上的限制进一步打破。教育、医疗以及金融等服务领域将成为新片区探索对外开放的核心任务。
深化服务业对外开放
过去5年多自贸试验区的试验过程当中,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各个自贸试验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开放、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5年来,仅上海自贸区内就先后推出了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其中服务业领域37项、制造业等领域17项。由此,大量外资进入了原来受限制的领域。但是,随着改革不断推进,且已进入深水区,自贸区需要在更多领域更进一步。
“自贸试验区设立新片区就意味着在对外开放方面会有更多的探索空间。”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目前已经形成了“1+3+7+海南”的自贸试验区网络,主要创新领域包括商事制度改革、贸易投资便利化、事中事后监管以及服务业的开放,当前自贸试验区的经验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方面,服务业的开放仍需加大力度。而新片区可以在服务业开放方面进行更多的制度创新尝试,为我国未来在这一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外,中央还提出,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认为,科教文卫本身就是我国对外开放一直没有突破的重点。这次进博会释放的信号意味着在现有的突破之外,还有那些难啃的硬骨头也要加以解决。自贸区的开放要更加平衡,各个领域齐头并进,而医疗和教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也需要更大的物理空间承载。
值得注意的是,自贸区扩围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结合可能更加紧密。中央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首创证券研究院院长王剑辉对记者表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意味着科创板大概率接纳国际公司上市,通过自贸区账户等便利措施相结合,将为打造上海创新高地提供更多的政策可能性。
完善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中央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上海的金融开放、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对于中国最终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赵萍表示。
“上海市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在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当中有着领头羊的作用。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总量的提升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对于全国实现有质量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赵萍说。
“今年1月份的时候,上海自贸区账户推广到长江沿线的所有自贸区,意味着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成果开始转移,而这种转移明显带着长江经济带的烙印。”陈波举例道,上海自贸区的一些政策通过长三角向全国辐射,与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政策相结合,将产生高效的阶梯效应。
自贸区辐射效应可期
11月6日,上海市副市长吴清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透露,上海自贸区的扩大范围将会“相当大”,其具体情况将很快披露。
事实上,这并不是上海自贸区第一次扩围。2015年,上海自贸区由28.7平方公里扩展到120.7平方公里,陆家嘴、张江、金桥三大新区域全面纳入自贸区试点范围,此后上海自由贸易区物理空间范围一直没有变化。紧随上海贸易区设立的广东、天津、福建三个新设自贸区面积都与之相当,直到海南省全省成为自贸区之后才有所突破。
“除了海南打破了原有120平方公里的地理空间上限外,上海也再次突破,意味着未来自贸试验区的片区面积实际可以扩得更大。”赵萍表示。
更大的物理空间意味着更多可能。在2015年之前,上海自贸区28.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的金融机构数量有限,诸多金融改革举措事实上并未在自贸区真正施展。但扩围后陆家嘴雄厚的金融基础成了金融改革的“温床”,促使上海金融中心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自贸区首度扩围以来,新增企业数量等快速增加。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逾5.5万户,是前20年同一区域设立企业数的1.5倍。新设企业中的外资企业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自贸区以上海1/50的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GDP和2/5的贸易总额。显然,如果自贸区物理空间进一步扩围,开放政策的辐射效应将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