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西 » 正文

全球报道:舞台40年 那些感动过我们的江西戏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0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舞台40年 那些感动过我们的江西戏剧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剧照民族歌剧《回家》剧照话剧《遥远的乡土》剧照“文艺是

原标题:舞台40年  那些感动过我们的江西戏剧

赣南采茶戏《永远的歌谣》剧照

民族歌剧《回家》剧照

话剧《遥远的乡土》剧照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神州大地,文艺创作也迎来百花齐放的一片春景。而在那瑰丽的艺术长廊里,一大批“江西造”的舞台精品熠熠闪光,频频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奖项。在今天回味这些剧作,仍能感受到浓浓的时代气息以及蓬勃的精神能量——

◎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对红土地最深情的礼赞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摇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红色的传奇,这些丰富而宝贵的红色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我省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富矿。而戏剧工作者更是把挖掘、弘扬、传颂红色历史作为自己的艺术使命。他们在舞台上推出了话剧《生如夏花》、歌舞剧《井冈山》、赣剧《等你一百年》《斧头将军》、音乐剧《围屋女人》、音乐诗画剧《可爱的中国》、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杜鹃哩咯红》等一大批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这些作品氤氲出江西戏剧舞台令人崇敬的底色。

方志敏烈士的事迹是戏剧舞台上常演常新的经典题材。早在1956年,江西省话剧团就创作了话剧《方志敏》,上世纪80年代,又推出了同题材的弋阳腔戏曲《祭碑出征》,2005年江西省话剧团又以方志敏烈士的事迹为素材,创作了大型音乐诗画剧《可爱的中国》,之后,江西省话剧团再次将方志敏烈士的故事搬上舞台,演绎了感人至深的《生如夏花》。

这部剧一改过去的创作套路,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它别出心裁地选取了方志敏烈士在狱中的180余天,分成“除夕”“元宵”“清明”“惊蛰”“端午”“七夕”六个篇章来呈现,集中笔墨抒写了方志敏与狱中战友、死去的将士、同情者和劝降者等多层次的关系与冲突,让观众去体会一个革命者的心路历程与生死抉择。通过方志敏与战友的心灵互动、与敌军法处长的明暗交锋、与多种人物的对比与映衬,讴歌了方志敏爱憎分明、立场坚定的人格魅力和革命气节,展现方志敏柔情与傲骨相济的内心世界。在表现手法上,《生如夏花》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形式,形象地展现了方志敏的革命壮志和家国情怀。

赣南是共和国的摇篮,这里的艺术家们对革命历史题材的珍爱更是让人感佩。这些年来,他们深耕脚下的红土,把革命历史题材与客家文化相结合,用创新的视角去观照历史,用美丽的采茶歌舞叙说红色故事,用质朴的人性、人情塑造英雄,《山歌情》《围屋女人》《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这一方舞台上好戏不断。

创作于1992年的《山歌情》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兴国“山歌大王”曾子贞的故事。“一首山歌三个师”,当年,多少赣南儿郎在山歌声中走入了红军的队伍,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山歌情》巧妙地将主人公贞秀的爱情、婚姻融合在赣南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中,构成了跌宕起伏的剧情。难能可贵的是,26年前,这部作品的主创们就大胆地对红色题材戏剧表现进行了创新,在红色的历史背景下,凸显人性和人情的光芒,使历史更加可感、英雄更加可亲。2009年,《山歌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走进了国家大剧院。甜美悠长的采茶调、载歌载舞的表演,倾倒了首都观众,而“炊烟起,日头落,泪眼朦胧看哥哥。看不见他的眉和眼,看得见他的心窝窝……”这样朴素的唱词和原生态的山歌更是让观众们赞叹不已。

《八子参军》是根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沙洲坝下肖村农民杨荣显家八个儿子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创作的。杨大妈有八个儿子,红军来了,杨大妈把八个儿子都送进了红军队伍。七个哥哥阵亡了,首长强令老八满崽离开战场,回去侍候母亲。可是,杨大妈强忍心痛,把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满崽牺牲在长征途中……作品中既有群体形象的大写意,也有主要人物的精雕细刻;既有炮火硝烟的战场描写,也有柔肠百结的情感诉说,而剧中八个肚兜、八张椅子的巧妙运用,更是牵动着观众的心。几年来,这部作品走遍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长演不衰。

《永远的歌谣》表现的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主题。1931年夏天,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可是,为了配合反“围剿”,兴国县龙潭村的乡亲们错过了春播。严峻的夏荒威胁着苏区群众。在困难面前,年轻的李龙槐被选举为村苏维埃主任。为了带领村民战胜夏荒,他发动大家筹粮、捐粮,并把自己的粮食送给群众。他的质朴善良赢得了地主女儿马玉琴的爱。最后,他以女婿的身份来到白区地主家,凭借超人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借得粮食,保证了全村人顺利地度过了夏荒,自己却在借粮中英勇献身……舞台上的苏区干部李龙槐,是个普普通通的草根,质朴、善良、乐观、机智,有一点小狡猾,也有一点小窝囊,与我们熟悉的“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相去甚远,但这个接地气的人物却是如此亲切可信。在刻画地主的女儿马玉琴时,这部剧摆脱了关于“阶级”和“阵营”的纠结,把她还原成一个心地柔软的女人,被丈夫和苏区群众感动,决定帮夫借粮,这样的表现无疑是大胆的、富有新意的,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再现历史,而是在道德和信念之间,在人性人情与斗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就是现代人对革命的理解。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表现上,艺术家们努力避免概念化,尽力地把红色历史和地域文化作有机融合,这使得赣南的红色历史题材作品总是自觉地在传承苏区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客家文化;在塑造英雄的同时,也呈现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会发现,属于赣南、属于客家的文化符号无处不在:《苏区干部好作风》《十送红军》《睄妹子》《牡丹调》以及“公婆吹”“矮子步”“掸水袖”“扇子花”“耘田舞”等等,他们把红色题材与客家文化有机融合,在更好地表现主题的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本剧种。

不断地开掘、升华主题,大胆地创新表现形式,一段段久远的革命历史活生生地呈现在舞台上,不仅带给了观众全新的艺术感受和心灵震撼,更是江西戏剧人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礼赞。

◎现实题材戏剧:让生活的源头活水充分涌流

□ 本报记者 万芸芸

艺术之花的娇媚,离不开生活的源头活水的浇灌和滋养。而舞台艺术或许是最贴近时代的艺术了,文学、绘画等或可说是创作给后人看的,舞台艺术无疑是演给此时走进剧场的观众看的,舞台艺术与社会生活、与当下观众,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据统计,江西省历届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所有戏剧作品中,现实题材所占份额最重。这些优秀剧作把生活中的一处处风景,艺术化地搬上了舞台,有的描绘了蓬勃的城乡巨变,有的呈现了激烈的行业发展,还有的讲述了艰难的思想解放,维度丰富、风格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萍乡采茶戏《榨油坊风情》是一部经典之作。大山深处有一座百年老榨坊,一群汉子和婆娘不舍而艰难地拥抱时代的更迭和前进,他们带着山野的气息渐渐走出老榨坊:挑脚女俏姑,被心上人天哥的父亲满爹以“榨坊不收放荡女”为由拒之门外,她隐忍坚持,办起了榨油厂,成为改革致富的先行者;满爹思想老化,“只要守着这间榨坊,就在我们山里头做得人起,村上开会坐前排,别个屋里婚丧喜庆请你坐上席”;天哥从铿然一跪“老鼠眼睛只看得寸把远”、醉酒度日,到惊醒梦中人出山寻找新阳春,学得勤劳致富法……老榨坊是实物的,也是隐喻的。满爹放下火把燃烧的,不仅是嘎嘎作响的老榨坊,更是禁锢乡民的旧思维。

用当下时髦的话来说,高安采茶戏《木乡长》是一个热点IP,被改编成的电影《夫唱妻和》同样火爆。乡里要新建陶瓷厂,基建工程队陈老板为了承包这个项目,前往乡长家送红包。苦于女儿学费不够,乡长的妻子收下了红包。然而,被妻子骂作“木头木脑”的“木乡长”李星光一身正气,机智幽默,他瞒着妻子调红包、退红包、让别人偷走自家电视拿去卖,请人假扮检察机关调查自己等,一连串喜剧冲突接踵而来,啼笑皆非中教育了妻子和基建队老板。情节的一气呵成,情理的自然通畅,将李星光这位基层干部形象塑造得饱满而有力。

李星光是幽默滑头的,而赣南采茶戏《快乐标兵》中的赖加三则是快乐直率的:他“一不小心”承包了一片山地种脐橙,“一不小心”当上了致富标兵,在浓郁而欢乐的客家风情中,他带领全村人一起种脐橙致富……农民赖加三让观众看到了“标兵”不一定非得是严肃、理性、有着大智慧的,只要诚心实意奉献社会,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标兵。采茶戏轻松诙谐、幽默夸张的表演程式与该剧轻喜剧风格相映成趣,在台上台下一片欢笑中,完成了对“标兵”的塑造,真挚热情,可感可亲。

同为塑造人物,话剧《古井巷》(原名《小巷民警》)和我省首部原创民族歌剧《回家》都取材真实。《古井巷》带着江南寻常巷陌的纯朴,讲述了“一个小巷民警田峰由朴实忠厚的农民,到走进公安队伍,到提出辞职,又由于正义感和责任感走回岗位”的故事,而剧中民警田峰的原型来自优秀民警邱娥国。《回家》取材台湾老兵回内地老家探亲的真实故事,以台湾老兵罗旺篼保家、离家、想家、安家、寻家、回家为叙事主线,温情脉脉地道出了“岁月改变了我们的模样,回家是人生不变的方向”。

“舞蹈拙于叙事而长于抒情,人体动作语言在讲述故事情节方面它短于文学语言的描述性,但它却比其他语言在抒发情感方面更具有描容性。”大型现代舞剧《路》,题材和形式都属特例。在中国舞坛,工业题材作品十分稀有,而《路》聚焦京九铁路建设,以路新一家三代献身筑路事业为主线,选取了京九铁路建设期间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并将其提炼为舞蹈语言,让作品的深邃主题渗透于情感的交织流动。可贵的是,该剧提高了舞剧直面现实的能力,为舞蹈表现当代生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尝试。

当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阔步迈进时,也出现了某些障碍、阻力,甚或转型的阵痛。吉安采茶戏《远山》就积极发挥文艺激浊扬清的功能,用艺术的手术刀解剖着那些固化守旧的思想和行为。面对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口袋坳的偏远山村中,乡亲们却沿袭着一副垫肩、一根撑棍,靠山吃山、砍光卖光的老路,落后闭塞、贫穷依旧。村长猫牯仔最先觉醒,在节日般的开肩仪式上,狠下禁伐令,并连哄带骗拉来致富能手江浙生,给村民传授香菇木耳种植技术。然而,当江浙生的威望逐渐超过自己,并可能影响自身威望时,猫牯仔从爱才、求才,变成嫉才、驱才。主题的现实性、深刻性、多义性,呈现了农村发生的深刻变革,揭示了农民摆脱旧习惯、旧思维束缚的艰难。

一件事、一个人、一条路……那些隐没于市井中的小感动,书写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点滴,也折射了时代的脉搏和进步。时代向前,现实生活依然火热真挚,期待着江西戏剧工作者,承袭优秀传统,在舞台上以更高水准的精品力作,去回应人民对文艺的不同诉求和共同期待。

◎历史题材戏剧:穿越时空的人文之光

□ 本报记者 万芸芸

江西古色厚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用戏剧来传播江西本土文化,选好身边的题材,讲好身边的故事,弘扬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省戏剧工作者的自觉使命。拂去历史尘埃,一部部古色古香的赣版戏剧也因本土文化的张扬,飞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获文华大奖的舞剧《瓷魂》就讲述了一个地道的瓷都故事——青年窑工高岭双喜临门,即将与师妹青花结为夫妻,且亲手烧制的瓷盘也将大功告成。但是婚礼当天,师傅青泰砸碎了瓷盘,“瓷无魂,有如人无心”。一番迷惘与痛苦之后,高岭在师傅的鼓励下,与青花踏上了漫漫寻瓷之路。在大自然的陶冶中,在人生苦难的磨砺中,高岭渐渐领悟到瓷艺的真谛。水碓飞旋,窑火熊熊,新瓷盘的烧制开始了。在窑体欲炸的危难时刻,青花纵身跃入瓷窑。夺目光华中,挚诚精魂化作满窑精瓷……景德镇千年窑火薪火相传,陶瓷文化博大精深,竞相融入翩跹舞姿。该剧突破了以往舞剧停留在审美感知上的愉悦,释放了神秘而多彩的文化空间,灵动曼妙,深意隽永。

《瓷魂》是对千年瓷都的浓情赞歌,而大型风情歌舞《赣风》则是对家园故土的轻声诉说。《赣风》以极具江西特色的民歌、舞蹈、戏剧等元素,构建了风情、风流、风采三个篇章,桃花源、围龙屋、滕王阁、鄱阳湖等江西的名山、名水、名人,穿越历史时空扑面而来。好一幅诗情画意歌袅袅,江西风景独好。

此外,话剧《遥远的乡土》与歌舞剧《长长的红背带——献给客家母亲》也绵延了这种温暖的乡土情怀。前者讲述了江右子弟余墨林罢官归乡后,从母亲梅太夫人手中接任义庄总理,洪灾爆发后筹粮五万石,救下白鹤村及天宝县百姓的故事;后者以一根长长的红背带,勾勒了客家母亲的动人形象。在那遥远的乡土中,天宝墨庄、永修样式雷、浒湾刻书、赣县王太夫人祠等江西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而在那赣南客家的屋舍田间,儿女们身上永远连着母亲的血脉,“他们背着孩子在山头砍柴,在地头浇菜,在田里莳禾,在圩镇叫卖……它是那样的火红,仿佛像莽苍苍天宇上一颗闪亮的星,像蓝湛湛大海中一盏导航的灯。”

我省打造的首部杂技剧《百戏梦幻夜》甫一推出,备受瞩目。“百戏”是对汉族民间诸技的称呼,尤以杂技为主。《百戏梦幻夜》以上个世纪初期一个杂技班的老班主与师娘带领徒弟们闯荡上海滩的故事,再现了杂技先辈们坎坷的命运。以杂技的形式讲述杂技人自己的故事,技艺传承、生存困窘、爱恨纠葛,共同汇聚成杂技人的梦幻夜。而那穿越千年的百戏,也以另一种形式,对当下的观众发出耀眼的光芒。

江西是东方戏剧大师汤显祖的故乡,戏曲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江西戏剧工作者一直致力于以汤翁的“四梦”为基础创作戏曲作品,赣剧《荆钗记》《邯郸记》《牡丹亭》,新编赣剧《还魂后记》《临川四梦》,盱河高腔版《临川四梦》《牡丹亭》等一批佳作竞相涌现。此外,京剧《贵人遗香》《长剑魂》、赣剧《红珠记》等新编历史戏,也从历史深处挖掘时代价值,糅进时代情感。这些戏曲作品,大都制作精良,业绩不俗,时常走出赣地,甚至在异国他乡讲述江西故事。

江西人杰地灵,与汤显祖并立赣鄱文化百花园的,还有王安石、王阳明、八大山人等巨擘,灿若星河、不胜枚举。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用舞台艺术加以表现,是取之不竭的创作资源,也是传播我省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上,鄱阳县赣剧团创作的新编历史赣剧《詹天佑》获得文华新剧目奖,成为本次艺术节上唯一入选的县级剧团。詹天佑祖籍上饶婺源,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工程专家。“一段铁路,百年沧桑,一部好戏,几度风霜。”詹天佑求真务实,投身铁路报效祖国,然而困难从四面八方涌现,与洋人对峙、与封建派对峙、与自我对峙……那段沧桑历史的背后,是一代青年才俊的赤诚之心。

此外,话剧《哭之笑之》《阳明三夜》也都烙有醒目的赣地标签。前者把八大山人的跌宕一生以及他非凡的艺术创作搬上舞台,后者以王阳明在江西的三个夜晚,定格了王阳明渴望成为圣贤、成就圣贤、超然圣贤的人生轨迹。那一场,王阳明“经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之后到达宠辱不惊,收放自如,入世与出世全然贯通,无二无别”;那一场,大余的丫山之夜,57岁的王阳明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刻,回望一生,与灵魂对话,超脱世俗……两位圣贤就这么穿越时空,在舞台上分享着他们的人生况味。

丰厚的历史,构筑了一方土地的底气,也给了一方百姓以自信。相信灿烂的江西历史文化中,定然还有许多深矿,等着戏剧工作者去发掘,并以精妙的艺术手段呈现出来,带给更多观众以自豪和惊喜。(记者 李滇敏)

(责编:罗娜、毛思远)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