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数字货币 » 正文

全球报道:央行 稳健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 松紧适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10  来源:腾讯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央行 稳健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 松紧适度本报记者 苏诗钰11月9日,央行发布2018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

原标题:央行 稳健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 松紧适度

本报记者 苏诗钰

11月9日,央行发布2018年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供需总体平衡,经济运行韧性较强。

报告指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成效。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优化,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整体下行;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信贷结构继续改善;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金融风险防控成效显现,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市场信心得以提振。

报告还明确了下一阶段主要的政策思路,报告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抓住主要矛盾,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平衡,创新和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和针对性。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在多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动态预调微调。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发展,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和机制,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聚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民企纾困政策密集落地 年底降准概率大

本报记者 苏诗钰

近期,多个会议、多项政策同时聚焦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民企纾困政策密集落地。日前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更是给全国超过2700万家民营企业和6500万户个体工商户吃下了“定心丸”。

1

更多政策措施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从宏观上营造了一个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使流动性合理充裕。

有关数据显示,人民银行年内四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流动性约4万亿元,对冲部分中期借贷便利后,净释放流动性2.3万亿元。在金融政策方面,人民银行还联合多个部门发文,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截至9月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7.73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前三季度新增9595亿元,增量相当于去年全年水平的1.6倍。截至8月末小微客户授信157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8.5%。

10月22日,人民银行决定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并将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10月26日,中国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发挥债券、信贷、股票等多渠道融资功能,进一步改善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上海财经大学量化金融中心主任曹啸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纾解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在金融市场缓解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风险预期,这一方面央行已经做了工作。

其次,还需要监管部门提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企业融资不良率的容忍度。监管部门要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鼓励金融机构用创新的产品服务于民营企业。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要进行转变,发挥地方政府的信用要从直接的借贷投资转变为搭建平台,利用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投贷联动等方式把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连接起来,降低融资成本,为民营企业提供多样化融资。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昨日对记者表示,货币政策未来首要目标仍是稳增长,主要解决的是社融增速的下行和民营企业结构性融资困难问题,未来货币政策或可以期待更多边际宽松措施推出,今年年底左右降准的概率仍然存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昨日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形下,民营经济面临多重挑战,既有外部需求萎缩的冲击,也有国内各类要素成本攀升、营商环境不完善以及融资筹资困难等压力,特别是面临严峻的转型创新压力,因此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遭遇各种现实困难,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开放优良的营商环境,让民营经济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价值最大化。

2

需加大减税力度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翔峰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企纾困的关键是降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塑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使中小企业摆脱生存困境,获得发展动力和活力。

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要抓好6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毫不动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更广阔舞台,其中前两个方面正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今年年初以来我国进行了多项针对企业的减税降费、完善税制方面改革,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比如在营改增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规范征管给一些要求抵扣的小微企业带来的税负增加;在完善社保缴费征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征管机制变化过程中企业的适应程度和带来的预期紧缩效应。在国内外复杂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恶化,需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预计增值税、“五险一金”等税费调整,可能近期落地。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支持民企和民营经济发展,减税是最值得推行的政策。想激励创新,其实需要减税让利给企业,而要想激活内需,需要减税让利给居民。因此,减税是通往经济繁荣的基石。

姜超表示,而在减税的实际政策方面,今年5月份增值税税率下调1%之后,到今年9月份增值税增速出现了负增长。比如10月份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上调到5000元,未来还会把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保等四大支出列入抵扣范围。由于增值税是最大的税种,如果未来还能进一步加大增值税税率的改革,简化三档税率为两档,并且进一步下调增值税税率,每下调1%的增值税税率减税金额大约在5000亿元,因此大幅下调增值税税率可以切实改善企业和居民的债务负担。

姜超表示,最重要的一点是,税收代表了政府掌握的资源,如果我们愿意真心实意大力减税,其实就是走向市场化的最为直接的证据。只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不动摇,收缩货币打破刚兑,同时大力减税降费,就有希望驱逐劣币、奖励良币,走向靠内需和创新发展的繁荣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